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东北地区 >>东北民俗 >>礼仪服饰

男子服饰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0日  共浏览634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东北三省民风朴实、四时分明,穿衣戴帽既与气候相应,又不像京津以及南方一些地区那样追逐时尚,汉满等族男子服饰最符合这种特点,其中又以中等收入水平的阶层较有代表性。

  在清代和民国年间,除官吏、军警及铁路、邮电等行业的人所穿制服外,平民百姓日常服装仍以大襟长袍(长衫)为主,实际上就是原来满族人的便服装束。其中士绅、商贾、教师、职员等,一年四季几乎都是这种服式,只不过分单、夹、棉、皮而已。长袍的面料,最普遍的是棉布,以蓝、灰、黑色为多,穿绸缎的则主要是富商和地位较高的官僚士绅。至于棉、皮袍面料和毛皮的质量,则因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

  长袍虽然样式很普遍,但对于东北人来说算是很“体面”的衣服。只有常出门在外“做事”(非体力劳动的职业)的人才穿,一般的劳动者则是上衣下裤的装束,以图方便灵活。只有在外出串门或参加喜寿事等正规的场合,才把平日不舍得穿的长袍套在外面,以示郑重和礼貌。至于平日就穿长袍的那些阶层,遇有正式的会客或宴请场合,则可以在袍外加套一件马褂,显示出并非是平日的随意装束,以表达对主人(或客人)的重视。

  帽子一般是在秋冬春三季戴。炎热的夏天,只有在烈日下劳作的人才戴草帽和用秫秸(高粱杆)皮编制的尖顶斗笠。春秋戴的便帽,一种是黑缎子缝制的半球型“小帽”,俗称“瓜皮帽”,通常是由六瓣拼成,顶上有圆疙瘩,所以也有的雅称为“六合一统”帽。这是比较“体面”的人戴的。另一种是“毡帽”,用羊、牛毡制成,黑色或黄褐色,帽盔略浅,称为“毡帽头”,是一般百姓戴的。到了冬天,则戴有护耳加缝毛皮的毡帽,俗称“耳朵帽”。再高档一些的则是缎面加絮棉花,加貂皮,狐皮护耳,因其前后左右各镶一块毛皮,所以也叫“四块瓦”或“四喜帽”。至于车老板、猎人等冬季常在野外奔波的人,则要戴毛又长又厚、帽耳加长的“大皮帽子”了。

  东北人穿的鞋有单、夹、棉几种。男子布鞋一般由家里妇女手工制作,都是黑色鞋帮,虽不绣花,但有的也用线缉出“云子卷”之类的图案,使其更美观、更结实。冬天的棉鞋家做的都是矮腰或半高腰。若是经常出远门,除靰鞡之外还有一种叫“踹趟马”的土造牛皮靴,鞋面前部也有类似靰鞡的褶,高腰至膝下,穿时内衬毡袜,增强保暖效果。这种皮靴多是由皮匠制作出售、另有用马皮、驴皮等做的同类靴子,质量略差,俗称“趟趟牛”。还有一种形似“趟趟马”的棉布靴,民间称作“趟趟驴”,虽然结实程度不如皮靴,但既便宜又轻便,而且也很好看,所以一些年轻人很爱穿。此外,还有用毡绒加杂毛制成的毡鞋,圆头圆脑,且很坚硬,厚达寸许,俗称“毡窝”,鞋腰高一些类似靴子的则称为“毡疙瘩”,都有很好的御寒性能,乡间的土财主和店铺掌柜们常穿这种鞋。

  以上所说都是不求时髦的“老派”服饰。其实,早在清末民初外国服饰的影响就已波及到东北,街头穿西装革履的人并不鲜见。二三十年代起,由日本人工厂制造的“胶皮鞋”(即橡胶底帆布帮鞋)穿的人也不少。即使是穿中式服装,也有一些受外来影响的因素。比如受天津地区制鞋业发展的影响,东北一些城市里自20世纪初已有了鞋店,穿上一双买来的皮底礼服呢面圆口鞋即结实又美观,也不是太奢侈的事。再如冬季人们虽穿长袍,但一些家境宽裕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外出时往往要套上一件对襟的“皮大氅”,高级者以狐狸皮、貂皮作里子,水獭皮作领。这虽是从俄罗斯传过来的服装样式,但东北人似乎并未视之为洋服,也能够说明服饰风俗在潜移默化中的变易。


Google
 
上一篇:满族妇女发式
下一篇:旗袍的故乡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289.06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