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东北地区 >>长春 >>长春冰雪景观

冰雪爬犁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0日  共浏览942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到长春旅游,游客们可在冬季乘坐一种叫“爬犁”的工具,在冰学上飞奔。其实这是从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一种交通工具。
   爬犁又叫“扒犁”、“扒杆”,民间称冰雪上的车子。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什么东西前边没有咕噜,后边没有 咕噜?”(轮子)
  那人说:“世上根本没有这种东西”
   另一个人指指地上的“爬犁”说:“你看这是什么?” 那人把爬犁拿起来前后一看,真没有咕噜。于是民间就有了这个习俗,两个人见了面,这样说,人们就知道这准是俩地道的东北人。
  过去,北方各民族在户外活动主要靠爬犁。为什么叫爬犁?因为这种工具很像人们在地里耕作用的“犁杖”,可能古人是受了“犁杖”形式的启发。“爬”,是指这种东西没有“轮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远远看去像在地上爬,所以称之为爬犁,即准确又形象。
     爬犁是生活在北方冰雪环境中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北方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冰雪期,而户外山川沟野之间雪很大,往往填没了“道眼”。只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雪、有冰,便可在其上行走,靠的是动物的牵引。
   北方的爬犁灵便精巧,这种爬犁主要是人拖,用于赶集、运粮或砍柴。还有一种跑长途的重载爬犁。用粗木凿铆镶死。铆不用钉子,榫对准铆后用水泡浸。木头一涨比钉子钉的还结实。这种爬犁往往是跑长途,爬犁架子也大,最大的优良向小轿那么大。如果拉人还要支上“睡棚”,那就舒服多了。
爬犁一般用牛拉马拖外,从前的女真、肃慎、锡伯、鄂伦春、赫哲等民族,还常常使用狗、鹿、四不像等动物来拉。《吉林地志》记载:“满清未兴以前,在东海三部之东北,而与渥集不紧相连者,则清纪概以使犬、使鹿别之。”
   《吉林地志》还载,自伯?Χ?1200余里,沿松花江两岸居住 的黑斤人,冬季“以数犬驾舟,形如撬,长十一二尺,宽尺余,高如之。雪后则加板于下,铺以兽皮,以钉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 下如飞。”可见,这又是一种用狗牵引又以人为持具支地而行的“爬 犁”。这里的人“冬驾扒犁至索伦河南,与诸种人为物质交换。
   可见,过去人家养狗,不单单为了看家狩猎,还为了“驾犁”。《吉林乡土志》又载:“清初,有所谓使犬部者。如今临江等处,每于 江上结冰,用狗扒犁。俄境亦有之.其狗皆肥壮而驯,一扒犁以数 狗驾之,而头狗价最昂,俄人购者往往一狗值五百羌洋也。"在当年,东北的许多地方设有“狗市”,和马市一样出名,专门交换像牛犊一样大小的“扒犁狗"。辽时还设置了“狗驿”,各驿站靠狗扒犁传 送信息。这是多么有趣的民俗风情,一群狗儿身上冒着热气在雪原上奔跑,主人的响鞭炸开了树上的霜花,辽阔的雪野一望无垠。
  而“使鹿部更在使犬部之外,而使犬部中亦能使鹿。既如四不 像,复非常鹿,其形高大如马,身无斑点,谓之马鹿,兴凯湖以北多产,可以驮重致远”,在大小兴安岭之中生活的部落,从前多使马 鹿、四不像来驾“扒犁”。这种动物劲大,在老林里行走,有耐力又灵 活,而且不怕寒冷,倍受这里的猎户喜爱。
  当年,爬犁除自家制作外,还有专门生产爬犁的木铺,打制大 车和爬犁,人称“二木匠"。除了出售大爬犁外,还制作精小轻巧的爬犁,供孩子们玩耍。
  冬季的北方,并不寂寞。
  严寒的冰雪世界,充满了乐趣。
  孩子们拿着这种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条雪道。那雪道晶莹闪亮,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远。还有的在冬天的冰河上,用布张开一支小“帆帆”,靠风力推动,小爬犁便会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飞。孩子们那欢乐的笑声,在北方晶莹的雪原上,久久地回荡。
爬犁,北方民族的亲密的伙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
如今的爬犁已有各种牵引的方式,甚至还出现了雪地上的电动爬犁,也叫雪地摩托,只要人们参与,雪地上的生活会充满乐趣,但狗拖爬犁却更是有趣

Google
 
上一篇:滑雪城
下一篇:雪地风筝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04.68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