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的敦煌鸣沙山
在敦煌,对吃流行一句话: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也就是说,在沙漠边缘的敦煌城,最好吃的是驴肉。
评析面的好坏:拉出的面每根都需从头至尾粗细均匀,面条程圆柱状。面人的水平很不到家。如果面条较软或过硬,便是在锅里煮的时间没控制好,也是这家店对黄面制作不成熟的表现。 敦煌黄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操作也非常不易。只见拉面师傅双手舞动着一块淡黄色的面团,时伸拉成长条状,时而旋转成麻花状,像变戏法一样,将一个足有五六斤重的面团拉成一把细粉丝样的面条。下锅煮熟的黄面丝色黄晶亮,可趁热拌菜食之。吃起来开胃解腻,清热解烦,令人食欲大增。莫高窟156窟(宋)壁画上就有制作黄面的生动场景,可见其历史悠久。


其实对于面来说,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洛阳的烩面了,但是那天去吃敦煌的驴肉黄面时,我也吃得特别的香,来到敦煌,除了逛逛名地胜景,有一样美味不能不去品尝。那就是素有“甘肃名小吃一绝”之称的敦煌驴肉黄面。而要吃正宗的驴肉黄面,还得去位于金山宾馆南侧市场口的“达记”驴肉黄面馆。据说,早在十年前,这家黄面馆就因荣膺了“敦煌名小吃”,“甘肃名小吃”等诸多荣誉称号而享誉敦煌城。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很高兴我在火车上的时候,敦煌的一位阿姨就跟我说,去达记,住宿也可以到旁边的金山宾馆,所以在到达敦煌的当天下午,就慕名来到“达记”。店面不是很大,门面也不是很气派。单从外观上看,确实看不出它有何特别之处。但挑起门帘走进店里再看,好家伙,人挤人,人挨人那叫一个热闹 。只见七八张桌子座无虚席,杯盘满盏。连走道里都站满了等座的食客。三四名店员高呼低唤,穿梭来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高高悬挂在吧台正上方的“敦煌名小吃”,“甘肃名小吃”的烫金牌匾煞是惹眼,似乎在默默地向食客们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你们来此处就餐,真的是不虚此行。呵呵,是吗?看眼前的这阵势,的确如此啊!我们一家人在店外等了足足有半个多时辰,连座位的边都没有沾到,只好悻悻而归。


人总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第二天下午,我和史克龙又有不甘的早早来到“达记”,就为了一品那远近闻名的驴肉黄面的真味。今天还算是幸运,没有等多长时间就找到了一个空位。赶紧地坐落下来,点了驴肉点了两份黄面,还有几个小菜。在我们等待的过程中,呼啦啦来了好几拨顾客,店里一下就挤满了人。卤制好的酱色的肉切得薄而透。再放上一撮嫩绿的香菜,勾起了人的食欲。蘸酱也很考究。红油辣椒伴着蒜泥,麻油,芝麻,还有不知名的调味品。吃上一口,细嚼慢咽,回味悠长。面是传统的手工拉面,很筋道很爽滑,在上面薄薄的盖上一层调制好的卤子,算是美味佳肴了。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可真是名副其实啊!那驴肉肉质细腻,嫩滑经嚼,风味独到。黄面更是细溜顺长,嚼来有劲。吃完了肉和面,必定要喝上几口那下过面的面汤,原汤化原食嘛。这一顿驴肉黄面大餐才算是真正圆满结束。
据说,吃过的人十有八九都是赞不绝口。而且大多数人都有一个结论:那驴肉那黄面唯有在那店里拥挤着吵闹着吃着才会格外的好吃。假如带回家或者依它的配方照单再做了,就全然没有了那风味。可能人们喜欢吃就会传得神乎其神。但是,我曾经早在十几年前就实验过,把那家的肉买了面买了酱买了带回住处吃,确实就不如在店里那么可口了。这让我真的相信了那句古语:在什么山就唱什么歌;在什么庙就念什么经。的确,有好多传统的习俗不由人不相信的。何况,在敦煌那地方,什么都是经典。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那可真的是令人流连忘返,经年不忘。
漫步鸣沙山
金山宾馆 -步行-> 鸣沙山月牙泉 宿: 沙漠
敦煌鸣沙山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五公里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沙峰起伏,人们顺坡滑落,便会发出轰鸣声,称为“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敦煌、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响沙湾和巴里坤四地的鸣沙山号称我国的四大鸣沙。
鸣沙山长40公里、宽20公里,最高处约250米,全山积沙而成。山峰陡峭,背如刀刃,山麓有翡翠般的月牙泉。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 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据说,现在该沙 山的沙鸣,就来自他们的颁杀之声。
鸣沙山大门 -步行-> 鸣沙山第一个山顶 宿: 沙漠
出敦煌城向南6公里,一眼就看到连绵起伏的鸣沙山。它东枕西北明珠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延绵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0多米。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
由于山势陡峭,攀登只能缓缓而上。下山时,沙粒会随人流动,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真是扣人心弦。
我和克龙从金山宾馆去鸣沙山,由于在火车上,阿姨不停的鼓动我们,说小伙子,我们是老年登山队的,夏天可以在鸣沙上露营的,你们带了防潮垫,就可以去了,越往里面爬,越是惊险刺激,我们问有狼吗,阿姨说沙漠里面连一颗植物都没有,你们家的狼会去呀,晚上去,不热,舒服,就这样我们被鼓动上了,也是为了拍第二天升起的日出,我们出发了,强烈建议大家逃票,从侧面去,一毛钱都不需要,正门进去120,学生票60,如果有人想做奉献,我也没有办法,我没钱,所以只能这样了。


夜望敦煌城
鸣沙山第一座峰 -步行-> 鸣沙山内坳 宿: 沙漠 13楼
从晚上九点一直爬到鸣沙山的第一座山峰,已经是晚上11点了,这时的敦煌城才稍微的暗了暗,西北的时差真是厉害呀。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靠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社会安定民风古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期,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夜宿鸣沙山顶
鸣沙山第一个高峰 -步行-> 鸣沙山最高峰 宿: 沙漠 14楼
夜宿鸣沙山,我和克龙每人背着两大瓶矿泉水,拿着一袋蛋黄派,一瓶红牛,就这样不停的攀爬着,我们看见月亮就追,因为克龙说,哪里能够看见月亮,哪里就是最高峰,当我打算放弃的时候,是他鼓励了我,说走都走了这么远,在坚持坚持,就这样我们一步三滑爬到了鸣沙山的最高峰,这时到底山顶已经是凌晨三点半了,我累的趴下了。


滚动的流沙
鸣沙山最高峰 -步行-> 鸣沙山第二高峰 宿: 沙漠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柏恩在一次前往伊朗的度假旅行之中,遇见过一位当地牧羊人。他指着流沙告诉柏恩,村里曾有骆驼陷下去后就立即消失。柏恩对此将信将疑,回国后就立即对此展开研究。他仔细观看和分析了数十部描述到流沙噬人场景的电影,发现这些电影对流沙的描述根本就是错误百出。后来,柏恩在实验室里将细沙、黏土和盐水混合在一起,重建一个微型室内流沙模型来进行研究。
经过反复实验,柏恩领导的科研人员发现,要把沙子变得像太妃糖一样黏需要好几天时间,但要让它失去黏性则很容易,只要在其表面施加适当的压力即可。一旦流沙表面受到运动干扰,就会迅速“液化”,表层的沙子会变得松松软软,浅层的沙子也会很快往下跑。这种迁徙运动使得在流沙上面运动的物体下沉,然而,随着下沉深度的增加,从上层经迁徙运动掉到下方底层的沙子和黏土逐渐聚合,便会创造出厚实的沉积层,使沙子的黏性快速增加,阻止了物体进一步下陷。
而在敦煌的鸣沙山里,就是这种现象,晚上你要是去爬山,绝对一丝风都没有,一到快要日出的时候,瞬间沙尘暴,我问当地的农民才知道,这是因为温差的原因而形成的,日出时,山上的温度最低,山下的温度比山上的高,所以会形成环流,因为沙漠里面没有任何阻挡物,所以沙尘暴在日出的时候尤为的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