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宣笔一绝里慨然长叹
——追随李白的诗意江南
文图 / 桂林
“宣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雾唤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多亏了方文山,让周杰伦的歌里多了如许多的古典意韵,也多了与宣笔、宣纸及宣城的漫漫联想。也许无关风月,也许情愁无边,就那么轻轻一提序,落笔皆是水墨浸心,百回千转。 宣城,一片文风鼎盛的热土,因盛产宣纸、宣笔而闻名天下。它也是黄山及徽州北上中原的水路码头的起点,因而十分富庶繁华,并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踏访寻幽。其中最为人瞩目的,当属一代诗仙李白七访敬亭山的仙踪履迹。 李白好游,一生行路无数,单单是皖南就来过不下十余次,在宣城一住就是三年,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一百多篇,当真如那诗中所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了。 只是,这敬亭山之仙名早在李白之前就已闻名遐迩了。当然,这都得益于南朝山水派大诗人谢朓至诚的热爱和忘情的吟诵。谢朓是南朝齐著名诗人,高祖为谢安之兄,与谢灵运亦是同族,家世显赫,才情出众。他任宣城太守数年,踏遍境内灵山秀水,留下诗词歌赋无数,被后世人称作“谢宣城”。他的志向和行世风格因怀才不遇,故而都寄托在山水诗章里,其中所彰显的文人性情,为李白所推崇。放眼李白诗文,满目皆是谢朓之名,水阳江、敬亭山、南漪湖、谢公楼,到处都能引发大诗人的慨然与怀想。诸如“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等,并以“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诗句以示自己的低眉和谦和,让人读后止不住地好奇一番。——这位一生不向权贵摧眉折腰,曾叫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太白,怎么还会有人让他谦恭到一生低首呢?我想,怀才不遇而寄情山水应该是他们精神依托的共同点。这位伟大诗人就这样追随着谢朓的足迹,走谢朓曾经走过的路,赏谢朓曾经赏过的风景,倾情倾力,遥隔时空三百年,和谢朓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神交流。可见,这低首低得何等虔诚,何等虚怀若谷,又何等不同凡响!仿佛,这千年古城和山水草木,都在聆听着一个旷世奇才和一个隐逸诗人间的心灵对悟。 虽然李白生逢盛世,奇才可居,深得唐玄宗的嫡亲妹妹玉真公主赏识,被举荐为“翰林学士”,还享有“御手调羹,龙巾拭吐”之宠,无奈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倨傲狂妄,着实令他无法安然泰然地在朝中为官,最后只能落得个“赐金放还”,浪迹天涯。据说玉真公主还因此与皇兄动气,辞去公主名号,自愿到敬亭山散财修道。李白追慕至此,且在山下心驰神往:“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怅然之情跃然纸上,渴慕之心云月可鉴。原来,“众鸟高飞尽”,眼里是由此空白;“孤云独去闲”,只因心有戚戚焉;“相看两不厌”,看的不是山而是山中之人。隐逸中感伤,无奈中慨叹,山也凭空多了几分浪漫!巧合的是,大诗人与大唐公主,虽然不曾同年生,竟然真的同年死,分别就葬在相隔不过百多里的当涂青山和宣城敬亭山,冥冥中自有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生死印迹,有缘无分?抑或缘深缘浅?终究,这山水深处故事里的事,且容后人慢慢揣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