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魅力北京 >>文化北京 >>古都风韵

老北京秋季食俗
  发表日期:2009年2月5日  共浏览577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民以食为天",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北京、河北一带民间就流行"贴秋膘"的习俗。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自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而此时也恰好到了庄稼成熟,果实飘香,丰收在望的时候。京郊的玉米、稻谷,高粱等作物陆续收获;大枣、核桃、白梨、柿子开始采摘,各种农副产品也应时上市了。四合院里的市民们有了丰盛的吃食。

涮羊肉

涮肉是老北京人的老习惯,热气腾腾的黄铜锅里,涮出的不仅是美味的鲜羊肉,还有那浓得化不开的老北京情结。很多北京人的记忆里,支个锅子热气腾腾地涮上一锅羊肉白菜粉丝,就着一头糖蒜用内、两口二锅头,这滋味可以媲美各种山珍海味。

羊肉过去讲究蒙古集宁产的小尾绵羊,还得是羯羊(阉割过的公羊),据说这种羊没有膻味。一只羊身上能涮的只有上脑、小三岔、大三岔、磨裆、黄瓜条五个部位,约十五斤肉,都是肉质细嫩,瘦中带肥的。片羊肉是有讲究的,传统的片法是手工切片,讲究薄如纸、匀若浆、齐似线、美如花。如今,片肉多是将肉先冻上再用机器切片,半斤肉能片出六寸长、一寸半宽的肉片四十到五十片,这种肉片一烫即熟。现在,手工片肉的方法已不多见,在老字号东来顺里偶尔还能目睹刀工精湛的厨师现场片肉,那真是一绝。

小料讲究是北京涮锅子的一大特色。传统涮锅调料有芝麻酱、绍酒、酱豆腐、腌韭菜花、酱油、辣椒油、卤虾油、米醋以及葱花、香菜末,口味以咸鲜为主。在一些老字号里,小料都是秘制的,口味各有不同。涮羊肉讲究"干盘清汤",盘里不能出水更不能出血,汤更不能起沫。如今,很多火锅店里讲究锅底,可是正宗的老北京涮锅子只是一锅清水,顶多点缀少许海米和口蘑汤和葱姜。最后涮出来的味,全都是羊肉和菜的清香,没有杂味。涮锅子得就着芝麻烧饼和糖蒜吃,可以解腻、去腥。

稳居京城涮羊肉头把交椅百余年的东来顺,当年挤垮正阳楼靠的就是手切羊肉的刀工和秘制的调料以及羊肉的选料。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来顺的涮羊肉己驰名京城,三十年代一些帐面记载,每年肉旺季销出的羊肉在五万公斤以上。东来顺还开办酱园作坊,测羊肉所需的酱油、香油、芝麻酱、糖蒜、韭菜花、火锅等都由这些作坊加工制作。羊肉只选用内蒙古地区锡林格勒盟产羊区所产的经过阉割的优质小尾绵羊的上脑、大三岔、小三岔、磨档、黄瓜条五个部位。切出的肉片更以薄、匀、齐、美著称,半公斤克肉可切二十厘米长八厘米宽的肉片80到100片,每片仅重4.5克,且片片对折,纹理清晰,"薄如纸、匀如晶、齐如线、美如花",投入海米口蘑汤中一涮即熟,吃起来又香又嫩,不膻不腻。佐料包括芝麻酱、绍酒、酱豆腐、腌韭菜花、卤虾油、酱油、辣椒油及葱花、香菜等,集香、咸、辣、卤、糟、鲜等多种口味为一体,加上自制的白皮糖蒜和芝麻烧饼,吃起来醇香味厚,口感独特。
 
 南宛北季

北京人有好吃烤肉的习惯,尤其是冬季,滋滋作响的烤肉更能勾起人们的食欲。烤肉从立秋开始,夏季停炉。"烤肉宛"、"烤肉季"是京城最著名也最正宗的烤肉店。烤肉季饭庄原名"潞泉居",因店主姓季,俗称"烤肉季",位于西城区什刹海前海东沿。

1848年季德彩在什刹海设专营烤羊肉的食摊。吃烤肉是由蒙族人传过来的,一般是在大圆桌上放一口板沿大铁锅,锅沿置一铁圈,再放上铁条炙子,铁圈留一火口,以便投以木柴。用柴木火慢慢地烧烤。木柴最好用松塔、松柴或柏木。因为松烟和肉味融合在一起,随风飘散,香闻四邻。

因其烤羊肉鲜嫩味美,生意兴隆,季家第三代传人季阁臣于1927年用砖头搭起一口广东造大铁锅,一敲顺风数里均可听见响声。搭一个棚,棚内摆七八张桌子,使烤肉季由摊商变成坐商,正式营业字号"烤肉季"。后什刹海沿银锭桥旁买下一座小楼,开始座店经营。和宣内的烤肉宛成为享誉京城的"南宛北季"。

烤肉宛位于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创建于1686年。最初为一名姓宛的回民在宣武门一带推车卖牛羊肉。其第二代在车上安置了烤肉炙子,卖起了烤牛肉。直到其第三代才购置了铺面,从此座店经营,专营烤牛肉和牛、羊肉包子。烤肉苑的肉很考究。要求四至五岁、体重三百斤以上的西口羯牛或乳牛,只取其上脑、排骨、里脊、米隆、子盖、和尚头等最嫩的部位,并剔除肉筋。精选的牛羊肉、精湛的刀工、精美的作料,再加上专选的松枝、枣木、梨木烤炙,烤出的肉肉质润滑、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美食家赵珩先生认为,北京烤肉最主要的特点是在铁炙子上烤。烤肉最要紧的是精选肉,其中羊肉以张家口以西的黑头团尾绵羊为最好,其次河北承德等地的长尾羊、大山羊也可以。羊肉的部位要用后腿、上脑。后腿又分为三叉、黄瓜条、元宝肉、摩裆等。牛肉以选槽牛味牛为宜。耕牛不行,因其肉质太老。牛肉要用上脑、排骨、里脊,其他地方不用。

选肉之后,加工也很重要。一定要精剔细选,把筋膜、碎骨等剔选干净,然后用小箅帘布包好,压冰肉。要二十四小时后才能用。压好后,再切片。这需要有较高的技术。切肉片的刀是特制的,约一尺五寸长。刀口功夫是烤肉的关键,如果薄厚不均,或肉里筋膜不净,烤后就会嚼不动,或有膻腥味。

烤肉的配料也很讲究,要将大葱、香菜切成细末,配上卤虾油、高酱油、料酒、香油、醋、姜汁、味精、白糖、辣油等佐料,将配好的佐料与肉片搅拌在一起,烤的时候,还可以往肉片里加生鸡蛋同烤,这样味道要浓厚得多。吃的时候 ,还可配以清口的冰黄瓜、冰西红柿、糖蒜、大蒜等。

秋季尝鲜正当时

老北京人不但对吃食上很有研究,还有个吃鲜的嗜好。在家庭饮食中,人们十分注重食品的色泽,味道和质量。无论是大米、白面还是五谷杂粮都要做出不同风味的花样。尤其是到了天气凉爽的金秋季节,能吃上各种新粮做成的可口饭食,也算是一种口福了。

 先说这尝鲜,立秋前后,其他作物尚未收割,有一种叫"快籽白"和"小老黄"的玉米就可以入食了。市民们将籽粒饱满的青玉米购回家中,放入大锅里用清水煮沸,扑鼻的香味四溢而出,浓浓清香在四合院里飘荡。煮熟再看那金黄色白玉般的老玉米,没吃到嘴边就让孩子们垂涎欲滴了。人们一边啃着青,一边品着鲜,谈笑风声乐成一片。除了煮着吃外,还可以把青老玉米粒撮下来用微火炒熟,若放入一点盐,炒熟的玉米豆甜咸可口,又鲜又嫩,是一种很好的消闲小吃。如果把青玉米磨成水面,蒸成窝窝头,那可是一种独具风味的饭食,我童年常以此食为美餐。因为青玉米磨不成细粉,蒸得的窝头很粗糙,表面毛毛烘烘的,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土名叫"刺猬窝头"了。这种吃食松软可口,味道香甜,只是季节性很强,玉米硬粒以后就无法享用了。
  
八九月份以后,郊区种植的豆角该拉秧了。农民们把黄了皮的大芸豆、菜架豆剥出粒到市场销售。市民将买回的鲜豆子用锅煮熟,趁热放入花椒、大料、食盐,捞出来便可食用。这五香豆吃起来绵润爽口,味道十分鲜美。这个季节可食的豆类还有煮毛豆,煮豌豆,煮鲜花生。若用新鲜花生豆放上作料煮成五香花生米,那可是一道鲜嫩可口的下酒小菜了。

传统面食,十足京味

北京人有吃面食的习惯,用面粉做的吃食种类繁多,也非常有特色,面条的做法就有好多种,在吃法上很讲季节性。夏天来一碗热面条没吃几口就会让人大汗淋漓,用凉水一过吃得心里都爽快。到了秋天气候不再炎热,如果还吃凉面会伤胃口。像炸酱面、打卤面、肉丝氽汤面最适合这时的口味。日常用餐可分为手擀面、刀削面、小刀切面和抻面等几种。家做的手工面条比机器压的面味道纯正,特别是抻出来的大条面更让人喜欢。过去北京市民婚丧嫁娶或者给老人过生日,人们最讲究用大条面做主食。因为这大条面吃起来筋道利索,有咬劲儿,口感好,吃上一碗可以饱一天。再说那用肉片、鸡蛋、黄花、木耳、蘑菇、鹿角打成的卤味香色美,谁见谁馋。浇上这种浇头儿,再配些青豆、黄豆、香菜、菲菜等菜码儿,味道更加美,让人吃了这碗想那碗。抻出来的大条面一根就有几尺长,民间还给它起了个美称叫"长寿面"。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条面不但是一种京味十足的传统美食,而老北京人抻大条的技术也称得上是一绝了。我的父亲就是个面点师,老人抻面的手艺很高,经他手里抻出来的面条又细又长,粗细均匀,在当地很有名气。赶上大事小情,街坊四邻都愿请他去做厨。至今想想那筋道可口一丝不到头的大条面,仍让我情思不断。

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既经济又实惠的膳食让人百吃不厌。把新收获的绿豆,小豆磨成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做拨鱼儿;用豆面掺上少许白面或玉米面做成压 ,熟煮后浇上各种浇头儿,柔软滑溜,味道独特是很好的家常饭。用芥面蒸成扒糕,把莜面做成切条或猫耳朵;用菲菜花、芝麻酱、油盐、蒜汁做调料,或凉拌或趁热吃,味道极佳。新粮制成的吃食营养丰富,各种杂粮还能起到一定的食疗作用。

以前,北京居民供应的大米数量有限,蒸小米饭,二米饭便成了百姓生活中很常见的饭食。盛上一碗黄白两色香喷喷的二米饭,就着热乎乎的煮鲜茄、炖土豆、熬白菜,吃到肚里让人感到舒适和温暖。蒸包子、烙馅饼更是老北京习以为常的饭食。用玉米面包上各种干鲜菜馅蒸团子,发酵后放入大枣,果料蒸成发糕都是调剂生活的好吃食。

秋季里北京市民的吃食种类很多,日常的饭食也较容易调配。吃馒头时煮点倭瓜小米粥,做点猪肉熬粉条,开胃又滋润。吃烙饼做碗萝卜汤,放点香菜末,通气又补阳。蒸小豆饭,煮棒米查粥,炸丸子,摊鸡蛋。吃得实在又省钱。新鲜的红薯糖分大,蒸熟后吃到嘴里又软又甜,老少皆宜人人馋。过去每到秋凉以后,街市店铺里卖一种卤虾酱,有些市民把它买回家用油炸熟,爱吃辣的蘸点青椒油,再把豆腐切成小方块用清水煮熟,然后用白豆腐蘸虾酱吃起来细嫩可口,海鲜味十足很有特色。

秋天,各种水果该采摘上市了,此时价钱较便宜。城里大街小巷推车的,挑担的小贩吆喝声招揽胡同里的市民前来品尝。最让孩子们高兴的要说那打枣的情景,北京较大的四合院栽种枣树的人家很多,值此时节,大枣成熟,累累的果实挂满了枝头,玛瑙般的枣儿让人们喜出望外。俗话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撂杆"。秋分一过,有枣树的人家要开始打枣了。住在大杂院里的居民凑个星期天一起动手,大人们用长竹竿敲打着树枝,滴溜圆的大红枣噼里啪啦落在地上,妇女和孩子们忙着往簸箕、脸盆里拣,当时的场面十分热闹,最后邻里们把大枣分给各户。人们品尝着甘甜鲜脆的丰收果实,心情感到无比愉悦,整个四合院里充满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来源:中国文化网


Google
 
上一篇: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下一篇:老北京的端午习俗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9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90]
 · 北京大观园 [36525]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5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55.81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