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河南省 >>三门峡市

三门峡传统文化
  发表日期:2011年2月14日  共浏览407 次   出处:http://www.seeinchina.com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河南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
     三门峡湖滨区向阳村的“百佛顶灯”为三门峡黄河风情表演中的一个绝活。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头顶碗灯、手摇芭蕉扇、走着梅花步表演民间绝技。“百佛顶灯”以高、难、险著称,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那虔诚、滑稽的神态足以让人感觉到“佛光无边”。
    相传,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位于长安、洛阳之间的陕州早受到影响,一时间寺院林立。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阳)讲经,途经陕州,各寺主持、方丈闻讯跪道迎留讲经。因其学问广博,使听者如醉如痴,当京都复旨催促,众人才知误了大事,连夜送高僧入京。时值正月,各寺僧众百余人,手持灯笼,隆重送别,引来不少群众围观。佛教有一规矩,即见俗人便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可众僧手提灯笼,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便止步不行。为难之机,机灵和尚,从灯笼中取出灯碗来,放在头上顶着,既能照明,又能腾出手来,高僧便口颂:“善哉!善哉!”众皆效之。后来每逢正月,陕州城众僧人便顶着碗灯,在城内讲经数夜,招徕听众,光大佛门。久而久之,顶灯便在陕州城流传下来。 
    “百佛顶灯”在元宵节前后表演,供群众观赏。

灵宝道情皮影
    灵宝道情皮影的产生可追溯到明代。它在当地已热热闹闹地唱了几百年了。起初,它由当地官宦人家或秀才、举人自拉自唱,后来流传到民间,遂出现道情艺人和唱板。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后来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艺术形式,并借鉴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使原来的“说唱道情”逐渐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

民间剪纸 
    三门峡民间剪纸艺术渊源流长,内容丰富,工艺清湛,富于豫西民俗特色,形成艺术风格的有卢氏剪纸、灵宝剪纸和陕县大营剪纸。 
    三门峡民间剪纸艺术的主要分类:一是传统题材,主要有莲花葫芦、葫芦戏莲、鱼戏莲、蝶戏莲、葫芦娃娃、开口石榴、百鸟朝凤、虫鱼花鸟等图案,主要体现的是远古人民对生命的崇拜的艺术表现。

绷 口 
    绷口艺术是古代民间传统的编织艺术。太平艺术的象征,所用材料大量是彩布。户家自愿筹集,展览后仍归原主。绷口可以时隔多年扎一次,也可以一年之中相继出现。它结构灵活,易于反映变化着的时代,是反映集中心愿的民间传统艺术。
    “绷口”产生于渑池县东南天池镇的天池村。每年的清明年,东天池村为与张村争请“白衣奶奶神”将“白衣奶奶庙”的庙会移到本村举办,将春节期间的神绷彩门集中起来,吸收各家之长,统一设计,精心组织,结构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形似城楼的大彩门,立于村头,这种集体本村文化艺术的大型彩门就叫“绷口”。

黄河灯
    黄河灯是渑池县民间传统游艺形式之一,清代时由山西省传入县东仁村,当地群众十分喜爱这一活动。由于它规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黄河灯。该灯同数千根木杆串连排一方阵作为外围,再用麻杆或高梁杆作为灯柱,插在地上,高约4尺,柱距5尺,柱上设灯,灯柱之间用松,柏树枝装饰成灯壁并占缀纸花。出入口处搭成彩门,观灯从入口处入,沿走道前往,不得越灯壁乱闯,很难找到出口,犹如走出迷宫,左右回旋,妙趣横生。

Google
 
上一篇:三门峡旅游交通概况
下一篇:三门峡社火活动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1]
 · 北京大观园 [36244]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97.65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