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南地区 >>广东梅州 >>梅州景区景点

阴那山自然保护区
  发表日期:2010年2月28日  共浏览415 次   出处:www.seeinchina.cn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阴那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82公顷,位于梅县雁洋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内已知维管束植物814种,其中用材植物67种、药用植物401种,动物100多种。其中列入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2种,如云豹、蟒蛇、穿山甲、苏门羚、白鹇、大灵猫、桫椤、白桂木、穗花杉、巴戟、秀丽锥等。阴那山是粤东第一名山,有众多旅游景点,如玉皇顶观日出、五指峰观云海、五指峰、茶泉等。   

    阴那山在离梅州城45公里的雁洋镇境内,秀甲潮梅,名播闽粤,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其山巅五峰并聚,称五指峰,海拨1297米,登高望日出,若云龙吐珠;纵目远眺,可望潮州、汀州和梅州,诗人有"五指峰巅极目舒,白云深处望三州"的咏叹。阴那四面皆山,山势雄迈,泉石清奇,石石有景,美不胜收。

  阴那山麓有一座千年古刹灵光寺,是广东省五大名寺之一。创始人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圆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寿寺",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的年历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确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灵光寺,现正门石匾上所题"灵光寺"三字,就是梅鼎写的。

  灵光寺依山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自古远近闻名,吸引大量游人参观,为什么呢?因为灵光寺有"三绝"。其一绝是:寺前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 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这就是称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柏"。

  此柏树是建圣寿寺之前潘了拳亲手种的,树龄达一千一百年以上,那株枯死的已死了三百多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株树为背景。其二绝是,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经常香烟鼎盛,但不管任何情况下,都没有香烟薰人,是什么原因呢?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这个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构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称为菠 萝顶,结构巧妙奇特,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另一个是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这个菠罗顶妙就妙在它会把大殿内的香烟及时吸到殿顶迅速排出,而不会使殿内游人被烟呛着。其三绝是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灵光寺除大殿外,还有金刚殿、罗汉殿、诸天殿、观音阁、钟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此外,灵光寺还有不少神奇传说,如"五色雀"、"无笃石螺"、"片生熟鱼",以及一些珍稀植物等灵迹。

  灵光寺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已修整一新。由于人民政府重视和海外侨胞的资助,修建了"三柏轩"、"观音阁",塑制了"三宝"、"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像,以及重建了山门、歇石亭、粲花馆、陶茶亭、古银桥。目前,它与附近景点"叶剑英纪念馆"和"雁南飞旅游度假村"相衬联辉,吸引着不少海内外游客。有心登上五指峰观看日出美景和山顶风光者,可以头一天到达灵光寺,第二天一早登上五指峰顶等待日出,幸运者还可能看到"灵光"的出现。
 
    阴那山的灵光寺是南方四大名寺之一,常年烟火旺盛,但是阴那山的山顶气温要比山脚灵光寺的气温要低上许多,在秋季到春季的气温一般都在10度以下,这时候去都要准备毛衣等冬衣。
 
阴那山自然保护区交通 

    阴那山位于梅县与大埔的交界处。因此从梅州火车站下车后坐车到月梅汽车站,有直到阴那山的中巴,也有路过的,大约在早上九点有一班直达车从月梅车站开出,车费在7元左右。 
 
阴那山自然保护区住宿 

    去阴那山的路程不算远,大约距离梅州城区50公里左右。所以你可以回到梅州城区投宿,也可以就近在阴那山山顶的宾馆住宿,夜来可以观星听风。


Google
 
上一篇:龙归飞瀑
下一篇:千佛塔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8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73]
 · 北京大观园 [3659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53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75.977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