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东地区 >>安徽宣城 >>宣城旅游线路

徽商的消费文化
  发表日期:2010年2月26日  共浏览755 次   出处:www.seeinchina.cn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有人说,徽商是徽文化的酵母。这实质上包含三层涵义。其一,徽商并不是徽文化创造的主体,它只是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文化创造的真正主体,是徽州土地上的千百万民众。其二,徽商仅仅是一种徽文化创造的外力,一种文化酝酿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其三,徽商是一种新质文化诞生的催化剂。没有这种催化剂,在这块偏僻的土壤上,就不会掀起文化变革的波澜。没有这种催化剂,在这个落后的大后方,就不会产生文化革命的火花。徽商“流落”中国文化最发达的长江流域,呼吸了新鲜的空气,通过他们的过滤与消化,带来了种种革命元素,成为“星星之火”。正是这种革命元素的作用,在自觉与不自觉的生产消费过程中改变了徽州后院的一切。而这种社会现象的发生,与徽商消费文化的特点和倾向,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丰厚的物质蓄积,是徽商的消费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消费是生产的原动力。消费同时又必须依托于生产。徽商是一个集宗族、商业、文化、财产等多种内容于一身的,庞大的生产和消费群体。他们由单个的商人组成,但有着区域、宗族、文化上的共同特征,是一类特殊的商人。徽商用了近三百年时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聚过程。一部分徽州商人从小资本起家,实践着“*买贵卖”的商业原则。更多的是从身无分文的学徒起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从伙计、股东到老板的创业历程。当然,成功者毕竟只是少数,即使成功者,也是经过数代人接力打拼的结果。明万历《歙县·货殖》载:徽商“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从总体上说,“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到明朝中叶,徽州商帮中已出现了一大批手握巨资的富商大贾。当徽商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消费动力。一方面是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精神方面的需要。扩大再生产,主要是经营过程中为保持良性循环,而产生的生产性物质需要。这也是保证更高层次需要的前提。而精神需要的层次比较丰富。产生这种需要有多种因素。在共同的人文环境下,这些看似散乱而实则趋同的消费,足以成为孕育文化的温床。如生活习俗,个人嗜好,当地风俗,地理因素,社交圈构成,宗族传统等,是拉动徽商群体向某一方面消费的外部环境。从一些史料分析,徽商的消费,首先是一种亲情性的消费,而不是一种理性消费。其中消费动机上,多含有下辈对上辈的尊敬、报恩、孝顺以及丈夫对妻子心理补偿等伦理成份。这种消费的比例极高,积极影响较为深刻。同时,徽商的消费,又是一种宗族的集体性消费,而不是单个性消费。这种消费的结果,往往造成一种区域风气。受宗法思想支配,这种消费包含着许多荣耀、仁孝、血缘等方面的情感支配因素,许多钱财,被用作购买大量的族田族山等公益族产,或修路筑桥、兴学办学等公益事业。由于徽商有较高知识层次,文化性消费也颇具特色。如结交文人名士,讲究美食文化,收藏图书字画,喜欢戏曲音乐。这种消费的基础,是与徽商的儒商品性密不可分的。这种消费的结果,使得徽州文化的百花园,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消费习惯的相互认同,是徽商消费导向的基础,而消费观念的系统化实践,形成了一种主题突出的消费文化特征。从史料看,徽商消费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俭至奢的渐进阶段,奢俭共存的发展阶段,纯奢侈性的消费阶段。徽商出身,大多是贫困的农耕之人。他们起初,都保持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他们当然懂得,“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的道理,克守着祖宗节俭持家的规矩。当子孙继业之后,这种勤俭的风气,这种思维定势,才悄悄被松绑。商场如战场。随着资本的雄厚和事业的做大,以及出入社交场所的需要,这种俭朴之风才被“大手大脚”打破。当然,这也仅仅只限于徽商经营地消费。大多数徽商在徽州老家仍守俭如旧,丝毫不敢放肆和放荡。如有几百万家财,却只点一根油灯捻不点两根。这就是奢侈性与节俭性共存的时代。纯奢侈性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盐商典铺等高利润的行业。这种消费,对当时社会,以至朝廷都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当徽商踌躇满志自我满足,缺乏一种新的投资意识投资动力时,必然产生一些不良的消费心理。在这种消费心理的作用下,产生了奢侈性消费。奢侈性消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商业社交二个方面。他们或者大兴土木,或者结交权贵,或者广纳儒仕,有的挥金如土,有的则挥霍无度,过着糜烂的生活。徽商商场的拼搏,使他们懂得“贾为利重,儒为名高”。在经商成就后,徽商更加受求名思想支配。在有利无名的情形下,他们为消除自卑心理,开始讲排场,虚清高,论名气,借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如徽州盐商,“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芬华盛丽非不足也。(《太函集》卷2)”。这就是一部份徽商生活的写照。由此及彼,也助长了另一部份徽商浮华消费风气的形成。
        由于徽商手中积聚了大量的货币资本,而这一资本的流向和沉淀,显然会给脆弱的封建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引起一定的社会震荡,给文化结构调整带来久远的影响。徽州商人在外嫌钱,把钱源源不断地运回老家,对本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老家的一些风俗,在潜移默化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扬弃,掀起了高消费浪潮。徽州文化在徽商消费导向的作用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铸。经过数百年历史的进化,一种新的品味的文化应运而生。
        徽商消费,刺激了宗族经济的巩固,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形成了商业文化的个性,加速了艺术娱乐文化品味提高。徽商消费特点的形成,是与其生活的人文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宗族的角度看,徽商致富后,仍旧没有忘记老家,也时时受着理学传统的缠绕。因此,他们在妻儿老少的牵挂中,拼命地赚钱,回家建居室,树牌坊,修祠堂,编族谱,买田地,造学宫。徽商将商业利润的很大部份,消耗在强宗固族上。如徽商金德清,经商十年,“遂积万金”。一回家便捐金六百两建祠堂,捐三百两请“无际大师作会斋僧”。并多有兴水利,修道路,筑亭桥,赈灾济贫,资助书院等义举。这些,既给家乡父老物质上的支助,又是利祖利代的善事行动,且在心灵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宗族公益投资,是徽商财富投资消费的重点。徽州人从少受程朱理学影响太深,宗法制度根深蒂固。一方面,他们在外营业生意过程中,深感孤军奋战势单力薄,只有宗族力量的聚集,自己才能有强有力的后盾。因此,他们不仅要求自己的嫡亲子弟出人头地,而且要求同族子弟积极上进。这也是他们肯花钱财,建学馆,聘名师,奖励有出息的子孙族众的初衷。徽商中人才济济,无疑对徽商的商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徽州人崇儒好儒,读书、应试、做官,是徽州人心目中的第一等好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徽州的每一个宗族,都把设学堂、培养子弟成才作为族规家训,书于宗谱之上,张贴于祠堂之内。因此,造成了徽州“十室之村,不废诵读”。另一方面,出于光宗耀祖需要,一批批大型建筑群拔地而起;出于光大门楣的需要,水口、园林、戏台、祠堂、三雕等艺术遍布村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徽商是一个封建商帮。尽管好儒,且能理性经商。但封建性商业的致命之处,在于离不开官方的政策。为此,一些徽商投机钻营,与官府勾结,目的在于巧取盐业等高利润行业的垄断权。另一方面,徽商也十分重视商业的道德操守,不是把赚钱作为唯一的最高目的。以义取利,常常通过深谋远虑的“善行”“义举”,提高社会的知名度,扩大广告效应。这种春放秋收的举动,给徽商带来了更多的回报,也形成了徽商自己的商业风格。在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一部分徽商在苏州、扬州、杭州歌舞升平的氛围下,对戏曲、园林、美食、书画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徽州人的民居建筑,青砖素瓦,粉墙黑边,装饰简陋,但韵味无穷。家中摆设,中堂书画高悬,两边楹联侧壁,既充满了乡土气息,又渗透了徐徐儒风。这是这种消费的最大收获。经过众人的共同打造,融合了各家之长,徽州文化活动中诸如庙会、建筑、园艺、绘画、医学、刻书、戏剧、饮食等,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徽派风格。
        徽商消费观念的定格,严重地削弱了经营资本的积累。其结果,必然加剧对生产消费者的盘剥。也必然出现生产经营性资本的不足,进而从根本上抑制徽商的进一步发展。在封建消费理念的驱动下,徽州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心理也受到了一定的扭曲。他们盲目追求模仿官宦人家的生活方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作者:方静

Google
 
上一篇:绩溪与徽文化
下一篇:旌德二日游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8]
 · 北京大观园 [3624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60.352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