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是从木偶戏《目连救母·会缘桥》一段戏发展来的,广泛流传于泉州各地。表演一个哑子背着一个癞痢头的妻子,沿途乞讨,唱出《劝世歌》。惠安地区等称《哑背疯》。
《公背婆》舞蹈由一女性演员(也有男性演员)扮演互相背着的两个角色。演员在道具、服装、化妆的帮助下,上半身扮作“婆”,下半身扮作“公”,而于身前身后绑一纸扎穿着服饰的“公”的上半身,和“婆”的下半身。“婆”双脚翘起,“公”则双手绕到身后背着“婆”。
演员一人同时表演二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特定的身段动作。泉州《公背婆》表演一般过程有上坡、下坡、涉水、过桥、捋花、照镜、打伞等。脚步动作以戏曲“末”、老丑的科步表演为主,手势腰身动作则以戏曲青衣、旦角动作为主。 解放后,有的地方改为哑父背着女儿进城观街景、看踩街。
《公背婆》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舞姿复杂,身段、动作特殊,演员表演难度大,一般人难以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