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风俗介绍——新媳妇赶街
发表日期:2010年2月1日 共浏览399 次
出处:www.seeinchina.cn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新媳妇赶街新媳妇赶街,本是一件不足为奇的事。可是在洱源县凤羽乡白族群众中,却有一种奇趣的风俗。对于新媳妇来讲,去赶婚后的第一街并非是件轻松的事,她不仅要给新家庭的成员留下第一个印象,而且也是给周围的人留下印象好坏的开端。因而,人们都注重这婚后的第一街。 原来,这里的白族群众六天赶一次街。逢到街天,刚举行 了婚礼的人家就要请邻居或亲戚中的一位妇女,领着穿戴艳丽服饰的新媳妇去赶街。而在街上买什么物品由新媳妇选买,陪着的人只是起到拿物资的作用。而那些卖物资的人不仅为了图个喜气,看看新媳妇的本颌,在极力向她推销自己的产品的同时,故意把价格说得高高的。这时,新媳妇就要“小心谨慎”,否则要上当,还要受人取笑。因此,一般都是先买几斤活鱼, 几斤酒,然后是蒜苗或蒜头,最后买一顶草编的锅盖。为什么 只买这几样东西,原来,居住在这里的白族群众不仅通晓汉语,还能恰当地运用汉语的谐音取个吉利来丰富生活,并从中增长知识。如买干柴,就取“四季发财” 、“天天发财”之意, 买把扫帚即取“百病扫走”之意,买几斤白酒则取“幸福永久”、夫妻恩爱“天长地久”之意,那蒜苗、蒜头即取“顺顺 利利”或“万事顺利”的意思,一顶锅盖则有新媳妇“本事盖人”之意。虽然买的物资不多,花不了多少钱,但它是新媳妇智慧和机灵的反映。因此,新媳妇不仅要注意市场上的行情, 而且还要识货,既不宜大手大脚,买不到好东西,又不能小利小气;让人笑话。因此有的新媳妇为了显示自己会当家过日子。明明贵了几文,也要向旁人或婆婆故意少说几文。当然在何婆婆“报帐”时,就要倒贴自己的私房钱了。如果季节不合,没有要买的那几样物品,就千方百计地去买有谐音字或同音字代替的物品,并不宜在街上久留。有趣的新媳妇赶街,反映了白族妇女的聪明才干和人们对白族妇女的赞美。 白族婚宴上的“开席”结婚宴请宾客,乃是人之常情。 然而,在洱源县凤翔镇的白族群众中,举办婚礼宴请宾客的习俗却是不同一般。这里的白族群众在婚礼上宴请宾客,有“开席”和“礼客”之分。“开席”,是当地白族话,是吃头席的意思,也是当地群众举行婚礼上宴请宾客最隆重,而又必不可少的礼节。前来参加“开席”的人,大都是寨子里年老和有威望的人。因此,也叫“敬老席”。对前来参加开席的人,早在五六天前,新郎就约上一个陪郎逐一到家中去请。有趣的是,这开席饭,还要分两次吃。 这开席饭先吃果品和饮酒,果品有糖果、瓜子、蜜饯等, 人们称之为“摆果酒”。仅蜜饯类的品种有南瓜蜜饯、梨片蜜饯等八九种,加工花样也不同,有条型、花型和丝型,仿佛一 件件小巧精美的工艺品。果品品尝一阵后,在提调(婚礼上的 总理)一声“上菜”中,上荣的人把果品换成了美味可口的佳 肴,待新郎敬过酒后,开席的人才举箸品尝。 据说,婚礼上的开席,是当地群众一种尊老敬重远客的传统,来开席的人越多越才显示出主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
|
上一篇:和摩梭“扎西”聊走婚
|
下一篇:香格里拉民俗风情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