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陕西省 >>陕西民俗风情

汉中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表日期:2010年2月1日  共浏览459 次   出处:www.seeinchina.cn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1、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习称桄桄,后改名为“汉调桄桄”。又称汉中梆子戏,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最大的剧种,属梆子腔戏。其唱、白吐字归韵,均以汉水流域语音为基础,吸收当地口语,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响亮节拍。元代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点,又溶入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形成鲜明地方色彩和风格。它经艺人创造,不仅唱腔有鲜明的乡土特色,表演和伴奏独具风格,将秦巴汉水之风韵,川鄂戏剧婉转、柔和、纯朴,西北戏剧之高亢、坚毅、激越之气派融为一体,为全国独有的剧种。汉调桄桄音乐优美,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演动作大方,朴实,唱腔喜怒哀乐界限分明,生、丑、净、旦,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和谐完整,颇能代表汉水流域人民温和典雅、纯朴大方的该剧种历史悠久,其剧目繁多,内涵精深,为陕南、川北、陇东、安康等地群众所喜闻乐见。汉调桄桄属梆子腔体系,是陕南一枝独秀的奇葩。

2、陕南民歌(镇巴民歌)

   镇巴虽地处巴山腹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豁达,自古即多 自娱自乐民间艺术活动,尤其甚者,是民歌之风,盛行全县。无论男女老少,开口都能歌。镇巴民歌题材非常丰富,歌曲种类很多,包含 了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又称茅山歌、姐儿歌等),小调,风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事性歌曲,曲艺(渔鼓、花鼓、青水曲子)等。田间地头、山林沟壑,或放牛、或砍 樵,一声山歌,忧愁尽忘;深山寮棚,保秋守哨,点燃篝火,倚着猎 枪,一声山歌,孤独尽消;插秧蓐草,晒谷扬场,一排排、一对对,你挑我应,歌声搅着笑声,山也陶陶,人也陶陶;隆冬时节,围坐火 塘,夫唱妇和,火洋洋,人洋洋,其乐无穷。亦有忙时务农,闲时以 歌为业的民间艺人,相邻有红白喜事,应邀而往,唱和应答,代主人 持事;守灵吊唁,围鼓孝歌,代主人致哀。这些艺人腹内山歌、小调、嫁歌、孝歌、花鼓、渔鼓等成本成章。

3、汉调二簧

   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本市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3、 锣鼓草

   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劳动者疲乏、劳累、寂寞之感。

4、 端公戏

   本为古代巴蜀巫师(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剧,属地方小剧种,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现男女爱情内容,故又称“对对戏”。适宜排演小型剧目,其唱腔朴实柔和、表现形式活波洒脱。唱词幽默风趣,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5、社火

  全市各县流行。一般在春节时街镇村巡回表演,形式多样。有悬台芯子、高跷、地社火等,以各种脸谱服装扮演戏剧人物、场面,溶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陕南悬台芯子社火尤为著名,多层钢架上迭次饰立戏剧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层者,惊险异常。还有舞狮 、彩莲船、竹马、龙灯、板凳舞、贝壳舞等形式。  


Google
 
上一篇:安康民俗风情
下一篇:汉 中 滑 竿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0]
 · 北京大观园 [3639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68.75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