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铜鼓文化
发表日期:2010年1月31日 共浏览463 次
出处:www.seeinchina.cn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宜宾历史上有过很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的文化门类。中国少数民族中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曾将铜鼓视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宜宾自古为铜鼓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旧府县志等有关于铜鼓的记载,从宋景德三年(1006)至清末,900年间的铜鼓资料即有三四十处,文献所记宜宾铜鼓有200多具。由于历代战乱影响,宜宾古代铜鼓已很少遗留,现存的十余面铜鼓中,包括汉代、魏晋、唐代、明代产物。其中,水洞坎铜鼓出土于清嘉庆三年(1798),横江石城山铜鼓出土于民国年间,其余均出土于1950年以后,宜宾现存铜鼓中,最重者为“双龙铜鼓”和横江石城山铜鼓,各重31公斤;最轻者“建武铜鼓”,仅重14.8公斤。 明代生活在宜宾的都掌人首领阿大曾对铜鼓作过评价:“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拥鼓二三,可僭号称王。鼓山巅,群蛮毕集。”今宜宾尚保留有许多以铜鼓命名的地名:铜鼓山、铜鼓寺、铜鼓洞、铜鼓乡、铜鼓村等等。宜宾于清代方开始铜鼓收藏,1949年后逐步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今全市铜鼓专门研究人员已渐多,近年已有部分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瞩目,如宜宾博物馆李伯章提出的“三型九式分类法”等,受到省内外专家重视。 今宜宾尚保留有许多以铜鼓命名的地名:铜鼓山、铜鼓寺、铜鼓洞、铜鼓乡、铜鼓村等等。宜宾于清代方开始铜鼓收藏,1949年后逐步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今全市铜鼓专门研究人员已渐多,近年已有部分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瞩目,如宜宾博物馆李伯章提出的“三型九式分类法”等,受到省内外专家重视。
|
|
|
上一篇:宜宾民俗“打牙祭”
|
下一篇:“画鸡脚杆”一俗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