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甘肃省 >>甘肃民俗风情

土族风情
  发表日期:2010年1月30日  共浏览469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土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纯朴、团结、和睦而著称的民族,他们居住的地方大都是山高沟深、地广人稀的高寒山区。绝大多数人一般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居住在一起,只有很少一部分独家独户地住在深山之中。土族村庄都是依山成势,错落有致,各家各户自成院落。院墙和房屋边墙是就地取材,掘土夯筑而成,土木结构、比较简陋。屋内一般都有锅灶连厨的热炕。全家人平时就在炕上一起吃饭、休息,接待一般客人。这种灶的好处是节省燃料和灯油,每次等饭做好了,炕也烧热了。遇到贵客临门时,则要请客人到正房就餐休息,正房陈设一般比较讲究,干净卫生,同汉族的房屋相似。  土族淳朴勤劳,而又能歌善舞。主要聚居在我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乐都、同仁等地。
  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信奉喇嘛教。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来无本民族文字,同汉语用语文。现根据土族人民意愿和要求,以制定出《土文方案》,并在互助地区的学校和群众中推广试行。
  对土族的来源,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近年来,多数学者根据汉、藏文史资料的记载和群众的传说,认为土族是吐谷浑人的后裔。唐时,留居青海的吐谷浑人,逐渐移居青海东部地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土族。
  土族早先主要从事畜牧业。元末明初,河湟地区的种植业发展很快,土族也逐渐改为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
  土族的文化别具风格,在头饰、服装和喜庆节日等方面有自己的讲究,除和汉族一样,每年要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外,还有正月十四和六月八的佑宁寺观经会(宗教节日),二月二的擂台会(物资交流),三月三、四月八的庙会,六月十一的丹麻会,每逢节日与婚嫁吉日一样,更换新装,载歌载舞,饮酒欢乐。
  土族的家庭,一般都是祖孙三代组成。即父母和成年、未成年子女以及孙儿孙女等。等到子女都已成家,人口太多时,有的才分家另过。在家庭中,丈夫地位高于妻子,但在家务、农活等方面妻子都有一定的发言权。土族心地善良,性情温和,一般家庭中的相互关系比较融洽,这也是土族中大家庭较多的一个原因。不过现在不少地方大家庭正在解体,小家庭越来越多。土族在财产继承上子女都有继承权,但一般情况是子女出嫁时,只送嫁妆,不分财产,所以大部分财产由儿子继承。无子女者,则由本家兄弟继承。
  土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民情淳厚的民族。民间盛行各种曲调优美的民歌,情节动人的口头文学,如叙事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童话、谜语,以及“花儿”、宴席曲、“安昭”等。著名的民间说唱史诗《拉仁布与且门索》是一部酷似《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悲剧,情节极为生动感人。在土族之乡,每逢节假日或闲暇之余,人们常常欢聚一堂,有说有唱,且歌且舞,欢乐异常。平时,人们则特别喜欢唱“花儿”。土族人除学龄前儿童外,几乎谁都会唱“花儿”。所以,在土族山乡,不论你走到哪里,是高山河畔,田间地头,还是林间小道,都可以听到悠扬动听的“花儿”随风飘荡。特别是到了风和日丽,禾苗青青的时节,妇女们在麦田里一边劳动,一边唱“花儿”,在山上干活的小伙子们也来对歌唱和,情谊拳拳,真是歌满原野情满坡。土族山乡盛行专门赛歌的“花儿会”。“花儿会”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十五举行。届时方圆数百里的群众、民间歌手和在热恋之中的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尽情赛歌,谈情说爱。“花儿会”一般举行三天,每天清晨,“花儿”声声,此起彼伏,几人一伙地聚会在山头、草坡、河滩、林间互相对歌,看谁唱得好,看谁的歌儿美、歌儿多。唱得好的,自然会得到很多听众的称赞和喝采,唱得不好,歌手们还会用歌儿嘲笑他,有些出名的歌手有时从早到晚,一唱就是一整天。
  土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封建婚姻在土族地区占统治地位,其特点是:包办婚姻多,常由父母做主;聘礼很广,要送牛、马、羊、茯茶、酒、粮食、衣服、布料、现钱等。有的女方不收聘礼,但要男子为女家无偿干几年活,才能完婚。有的为了不送聘礼,两家互相嫁娶,称为“换亲”。早婚现象比较普遍,一般在十四五岁就结婚,有的地方和人家,姑娘长到一定年龄,如找不到合适的婆家,或家中无男孩,就指天为婚,又叫“戴天头”。姑娘戴了天头,就可以和男人自由交际,所生小孩不受歧视。现在,这些陈旧的婚姻习俗已经有很大的改变。
  土族青年结婚时,由男家选派精明、干练的娶亲人,民间叫“纳信”,备上高头大马,带上一只羊,再带上两块茯茶和梳子、头绳等礼物前去娶亲。娶亲人到了新娘所在的村庄后,新娘家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蜂拥向前,抢走礼物,然后便在大门口翩翩起舞,边跳边唱。歌儿里故意嘲笑“纳信”带来的马象毛驴一样,而“纳信”则用歌儿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辩护,夸耀自己的.马如何神骏,羊肉如何肥美等。跳罢歌舞,迎“纳信”进大门。这时门后藏着人,突然将一大盆冷水猛地泼向刚进门的“纳信”,如果“纳信”机灵,常常会躲过,不然就会从头泼到脚。进了大门,又有人迎上来对歌,对罢歌,才将“纳信”请上热炕,坐在暖融融的火盆边,然后用金边龙碗斟满青稞美酒,向“纳信”敬酒、问安,紧接着用丰盛的酒宴来款待娶亲人。席间,院子的中央堆起柴火,年轻的姑娘、媳妇们围在火堆旁,又开始唱歌,极力夸耀自家的姑娘长得怎样美,跳舞跳得如何好,歌声怎样动听等等,而“纳信”也称赞自家的小伙子怎样英俊,劳动如何好等。喝酒、对歌,常常闹到深夜至通宵达旦。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经过梳妆打扮后,头戴一层层五颜六色的漂亮头巾,上马起程。新娘母亲将一把红枣子撂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抛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新娘在娶亲人、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由新郎端着美酒和哈达,迎上去接新娘下马。在他身后,每一步站一个姑娘,一个个执壶捧盅,为送亲的客宾敬酒。新娘进门时,由一位年轻的媳妇拖着一条大红毡在前面引路,新娘由新郎扶着踩毡后边缓步而入。娶亲人怀着喜庆之情,捧着新娘的嫁妆,边走边唱:“花花绿绿的带来了,金银财宝拿来了,美丽的新娘娶来了”。新郎新娘拜天地,新郎在众人面前揭去新娘头上的层层面纱,解开头绳,为新娘梳头,然后携手步入洞房,至晚成婚。
  土族不论男女,都讲究服饰。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土族妇女大都精于针工,擅长刺绣,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缝制的,而且制作非常精细。土族男子上身穿绣花的高领衣衫,领口的刺绣图案优美,花纹细密,色泽鲜艳。腰上系宽布腰带,两端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青年男女初恋时,姑娘送给小伙子的信物,往往是一条非常精致、漂亮的腰带,有的腰带要心灵手巧的姑娘绣制一年才能绣好。土族妇女所穿的各色长袍,领口多达好几层,每层夹领都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绣成千姿百态的花纹图案以及花草等。此外,她们还喜欢穿齐膝的布筒高腰厚底鞋,鞋面也用五彩丝线绣上色彩艳丽的花卉等,十分好看。
  土族人家的姑娘从小就开始学习针线,不论走到哪里,都要随身带点针线活,一方面练习,一方面互相学习。姑娘长到十五、六岁,就不再下地干活,而是在大人的指导下,为自己准备嫁妆和信物。有的地方,姑娘们还互相比赛针线活,心灵手巧的姑娘自然深得称赞,手笨活粗的姑娘就会被人瞧不起。

Google
 
上一篇:藏族服饰渊源
下一篇:肃南文殊寺庙会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0]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6]
 · 北京大观园 [3624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90.62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