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汉族饮食
发表日期:2010年1月27日 共浏览386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一)食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富商、财主、官宦和绅士之家,常以大米、白面为主,佐以各种菜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大摆宴席,吃喝讲究名堂。农家一般以高梁米、玉米、小米、玉米面为主,辅以豆类为菜。只有逢年过节吃几顿大米、白面。位于通辽市西南的库伦旗盛产荞麦,那里的农民以荞面为主食。一日三餐,农家早饭日出即食,午饭在十二点左右,晚饭在日落以后。夏季农忙时节,午后加一顿“贴晌饭”。冬季农闲则改为一日两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镇居民饮食习惯用餐次数随农家。之后一日三餐,时间随机关、学校、工厂作息时间。主食以高粱米为主,兼食小米、玉米面、荞面、黄米面。50年代后,一般以玉米碴、玉米面为主食。80年代以后,随着种植结构的变化,农民以食大米、白面为主的逐年增多。城乡居民可以在市场购买仪价粮,主食结构自行调剂。面食有馒头、花卷、油饼、面条、饺子、包子、馄饨、烙饼等。夏季吃新鲜蔬菜,秋季渍酸菜,贮青菜,以供一冬食用。肉食以猪肉为主,一般人家腊月(农历十二月)杀一口肥猪,做为一年的油荤,牛、羊肉虽然也食,但相对较少。
(二)主食
1.荞面拨面
先将和好的面团拍成前薄后大的长条放面板上,然后用两边都有把的拨面刀飞快地将面均匀地拨进滚开的锅内,待面条飘浮上来后用筷子捞上来浇上卤子即可食用。
2.荞面 将荞面和好,搓成长棒状面团,放入床子中压入滚水锅内,煮熟后捞出放卤子即食用。用床压出的,细白柔韧,筋道可口,久吃不厌。
3.黏豆包
黄米面发酵后,用豇豆或小豆做馅包成圆团状,蒸熟食之,称“黏豆包”。黏豆包一般在正月、腊月里食用。夏季农忙季节劳动强度大时也食黏豆包。
4.切糕
将和好的黄米面在铺熟芸豆的锅屉上边撒边蒸,撒至一定厚度蒸熟。切糕,韧糯相宜,色黄味香,蘸糖食用最佳。
5.煎饼
将小米面、玉米面撒至烧热的煎饼锅上并摊匀煎熟。煎饼色微黄,薄如纸张,可以卷着大葱和土豆丝食之。
6.高粱米饭
将高粱脱皮,用以煮饭、熬粥。夏季炎热时节,把高粱米饭放入凉水里,称为“水饭”。秋季,用新鲜白菜叶将米饭、葱段、香菜及豆酱、肉丝裹成一团,称为“菜包”。饭里放豇豆同煮,称“豆干饭”。把高粱米加工成面,和成面团,在格豆板上搓入滚水锅内,即成为“格格豆”。
7.玉米碴
又称“苞米碴”,将玉米脱皮,每粒破碎三四份即成。可以煮干饭和熬粥。把玉米加工成面,和好发酵后可做“大饼子”、“窝窝头”、“发糕”等。
(三)酒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普通百姓的酒席极为简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酒席的质量不断提高。酒席一般为八个菜,以偶数递增递减。菜的质量不偏向山珍海味,以肉多量大制作精细为佳。菜肴讲究煎、炒、烹、炸,追求味道鲜、色泽美。但每宴必有鸡、鱼、蛋,取其“吉(鸡)祥”、“有余(鱼)”、“圆(蛋)满”之意。酒为宴席必备之品,以饮白酒为主。80年代后,啤酒、饮料也为每宴必备之品。
|
|
|
上一篇:通辽科尔沁蒙古族服饰
|
下一篇:通辽汉族服饰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