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商俗
发表日期:2010年1月27日 共浏览788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商户在解放前一般面对农户,大都立折赊销,秋后算帐。有门面的称座商。商店门外不标字号,其字号悬匾于店堂之内。门面多板对门,晚间收市称为“上板儿”,上板后有扣门购物的,则打开门板上的一个半尺方的小窗口,以送物接款。杂货店、广货店晚间不营业,山货店晚间营业。澡塘、旅店很晚才闭门,澡塘门上高挑一灯笼,因而闭门称“落灯”。药铺皆有堂号如春和堂、益品堂等,药铺招牌高可数丈大木板竖于店铺门侧,两面刻书,一般是:“××堂专营川广云贵地道生熟药材,汤剂饮片丸散膏丹一应俱全”。饭馆挂灯笼穗为晃,其形状略似一个夸张了的炊帚。旅店挂笊篱,下缀红布条儿。菜店称“菜床子”,肉铺称“肉杠”。理发店旧称“剃头棚儿”。柜台俗称栏柜,绝少玻璃柜,均为木柜,把货架与顾客隔开,一般齐胸高。
无门面的称行商。葛沽、咸水沽小贩多挑两只席篓卖海货或卖青菜,俗谓挑八股绳。
挑八股绳的常常叫卖。卖烧鸡、烧饼果子的挎提盒,卖芜豆挎木盆,椭园而有盖。卖切糕推独轮车。锯碗儿的称小炉匠,挑子一头为带小抽屉的坐柜,一头是小火炉,小火炉形如小船。小炉匠的扁担长而两端上翘,担起颤动的幅度很大,极有节奏。游走理发匠拨音叉,招揽生意,俗称“唤头”。吹糖人的敲糖锣儿。算卦艺人多盲人,持马(竹)竿,一手敲击半副铙铂,俗称当子。扎柳儿活的用多块铁板连缀晃动发音,俗称“呱连”。卖布货郎用布郎鼓,鼓面手掌大,柄长尺半而有两只小练锤,单手一摇鼓柄,便可叮咚作响。饭馆管送外卖,伙计持提盒按买卖字号送到,大到整桌酒席,小到一碗面汤卧鸡蛋,一概恭送不爽。
商户忌“贝字”、“黄字”,“账”一律写作“帐”,舍“贝”从“巾”,饭馆称黄瓜为王瓜。俗号称商家店铺为“柜上”,称店东为掌柜,商家称顾客为“老主道”。春节店铺一律出摊儿,平时不出摊儿的店铺春节也扩大摊位。春节商户习俗多有吃合子之说,如腊月廿九烙合子,初三合子往家赚、合子夹八、合子夹九等等,所谓合子即谐音“合子利儿”,亦即卖一个赚一个,利润百分之一百的意思。逢春节,商户有放炮接花会的义务,设摆茶点供耍会人食用,大买卖还要放花炮焰火。
|
|
|
上一篇:兴安盟餐饮
|
下一篇:蒙古族的勒勒车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