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东地区 >>上海 >>上海印象

上海人的饮食文化
  发表日期:2010年1月22日  共浏览420 次   出处:www.seeinchina.cn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民以食为天,在衣食住行这人类生活的四要素中,吃是第一位的。上海见面的问候,不是“你好”、“早安”,而是“饭吃过了没有?”虽然并没有要请人吃饭的意思,却可见吃饭之重要。上海人祭天祭祖,请神供佛,都用三牲福礼,可见最主要的表敬也是请吃。神灵们为老百姓办事,也是要请吃的,不正之风何止在人间呐。天主教徒一捧起饭碗就先划十字,念阿门,感谢上帝,而他们穿衣服的时候并没有这种表示。

  在经济生活落后的年代和地区,大多数人食仅为果腹,衣仅为蔽体,并不是一种享受,但是如同其他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样,中国的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商周的青铜器除了作为生产工具和战争武器之外,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饮食和祭祀的器皿。二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那时,吃东西已经很讲究了。中国的食文化,经过历代的创造、丰富和发展,渐渐形成了川、粤、鲁、湘、苏、浙、徽、闽八大菜系。上海菜在历史上还排不上位置。但是近百年来,上海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头,上海又是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所以上海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中国的八大菜系,都有许多传统的名菜,其中有劳动人民的创造:如四川的麻婆豆腐,夫妻肺片。也有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文化名流和他们的厨师所创如李白的“太白鸡”、苏东坡的“东坡肉”、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宫保鸡丁”等。鲁菜的发展与孔府有关,徽菜的发展与徽商有关。近代的上海,由于工商业者集中,文化人士集中,加以内外交流、广纳博采,上海的食文化就同上海的经济一样,成为国内外美食文化的交汇点。全国各帮各派都在上海设店,要吃遍全国名菜,不需周游各省,只需到上海就行。上海人是最有口福的人,不但上海的饭馆和上海的家庭餐桌吸收、融会了各地美食文化之精华,上海人还可以从众多的特色餐馆中品尝到全国各地的名菜。如四川饭店的辣味锅巴,知味观的西湖醋鱼,岳阳楼的湖南三杯鸡,闽江酒家的福建佛跳墙,新城饭店的四川三合泥,扬州饭店的镇江肴肉;还有新雅的粤菜,燕京楼的京菜,状元楼的甬菜等。近几年更有大量的粤菜馆、川菜馆开遍全市各地。从单项来说,各邦都有好菜,每个菜系的品种都十分繁多,但各省只以自己的菜系为主,而集全国菜系之大成者,莫于上海。因此若以团体总分而言,该是上海菜的味道最佳,上海菜的品种最多,上海人的口福最好。

  现在的上海菜有两种涵义。狭义的上海菜叫本帮菜,广义的上海菜是以本帮菜为主吸收各派之长形成的综合性、广泛性的菜系。本帮菜的代表店是东大门的德兴馆和城隍庙的老饭店,都有百多年的历史。市民的家常菜也属本帮菜范围。本帮菜的特点是色浓、味厚、卤汁渗透到菜肴的内部,特别入味。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人的特点是善于取人之长,广纳博采,兼容并蓄,为我所用。这种“拿来主义”不但表现在经济、文化、科学各个方面,也反映在上海人的生活之中。上海菜并不成其帮派,却有集中了各帮各派的好菜。一桌菜中,有宁波的黄泥螺、蒸鳗鲞,也可以有广东的鱼翅羹、蚝油牛肉,有上海的三黄鸡,也有南京的腌板鸭;有四川的锅巴,也有香港的龙虾,脆爆鳝与大黄蛇共舞,油酱蟹与大青蟹齐爬…管他什么帮,好烧就烧,要吃就吃,海纳百川,精彩纷呈。即使是引进各地名菜,也按照江浙人、上海人的口味加以改造。

  前几年,川菜、粤菜,成为一种时髦,但川菜辣的居多,不适合上海人的口味。粤菜以生猛海鲜、蛇虫野味为主,价格太高,除了单位的公吃和豪富的摆阔,普通人消费不起。所以粤菜时髦过半年以后,现在已渐渐“退热”,本帮菜、家常菜又“回潮”了,加上现在超级市场上各种袋装新鲜食品和作料齐全,烧制十分方便。三五朋友在家小酌,又省事,又便宜,又实惠,又随意,实在是一种“小乐惠”。上海人的口福就是好。


Google
 
上一篇:卢湾历史名人——蔡元培
下一篇:上海魅惑,魅力上海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8]
 · 北京大观园 [3625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878.90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