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东地区 >>上海 >>上海民俗风情

老上海风情之乘风凉
  发表日期:2010年1月22日  共浏览447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以前的夏夜,上海比较要紧的事情是乘风凉,有人一天讲十几遍二十遍这关键词,大白天讨论晚上如何乘风凉,到哪里去“乘”?毫不为过;它代表上海夏季作息方法的重要部分,“乘”得不佳,意味睡得不好,“乘”就是睡,屋里太热,外面太小,每人先期“抢”到一个地方来“乘”———买鱼买肉,预先占定位置,摆上个把砖瓦块破篮头;夏天黄昏,头等要紧事是早一点扔掉饭碗,跑出去占一块地方摆牢自家椅子竹榻。

    当年大雨滂沱的某黄梅天,笔者发现苏州河某黑暗桥头上,一位老兄照样裹了塑料布睡觉,也算是乘风凉,远看如一具卡车上掉下来,夹头夹脑听由雨泼水浇的无主死尸。

    乘风凉,因为中间有一个“风”字,上海味十足;官话“乘凉”,慢半拍,上海人实际,要有风,没风,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纳凉”二字,没得三四进大宅,没三两株芭蕉桂树、彩云追月,总不合宜———上海石库门天井高窄发闷,没得一点风来,没风,哪来的凉。

    朋友闲话回忆,上海曾是有几处很知名的“风口”的,最高建筑国际饭店,上海大厦,中百一店附近,都有穿堂大风,乃乘风凉爱好者聚集的绝佳所在,笔者以为还应再加上一处———老锦江背后长乐路口,艺术剧场一带,也属于当时有名的风口,夏夜极其凉爽,老锦江楼高风大———雨天小朋友经过,几乎撑不住伞。

    如今时髦陕西路的百盛附近,若干年前那些炎热的夏夜,人行道铺了居民的草席,小孩洗过澡,扑满爽身粉端坐竹椅(非折叠式躺椅时代),“金银花露”,木拖板,蒲扇,决明子茶,第二食品店零卖“冰镇酸梅汤”,“立丰”位于“巴黎春天”,有“堂吃西瓜”———其时西瓜按人头配售,店家搞到计划外供应,切开零卖,客人必须店内吃完,不得外带———可惜没人拍得一部纪录片,满堂的方桌子,陌生人聚首一起闷头猛啃西瓜,外面大排长龙;另有一伙人员转来转去,专事收集西瓜籽,预备回家炒吃,场面多少热闹。

    最近,有位摄影朋友在本埠某曾经知名的楼盘前,拍到一组最后的乘风凉照片,这座前几年很火的罗马希腊楼盘正面,双翼飞狮,维纳斯、安琪儿、海神波塞东等雕像很是落伍,也历历在目,不知出自哪个乡土工厂的蹩脚手艺,粗短肥壮,呆手呆脚,比例不对,头大身体笨,白花花在路口一立好几年,旁边假罗马台阶上,附近老弄堂很多上海阿爷阿娘、爹爹阿伯、爷叔婶婶、阿姨娘舅赶过来端坐乘风凉,躺椅板凳高低错落,喝茶吸烟、看夜报;天还很亮,打赤膊的身段常与附近石头雕象混为一体,黄黄白白,各自那样显眼,也不易分别,真切的肉身更有活力;石臂石腿死板臃肿;真人石人合做了一处,但真人在动,石人石翅膀更是固定僵定,特别醒目———真是难叙难述,难描难写,唯有照片才传神有趣。

    摄影师说,他拍照时候儿子一直在不断地提问:爸爸,啥叫乘风凉啊?

    这话问得好,现在很多的上海小孩,真已不知此言为何物了。


Google
 
上一篇:上海男人是绅士
下一篇:上海结婚风俗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7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77]
 · 北京大观园 [36506]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4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976.56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