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境内最早出现的码头是民国 17 年( 1928 年)兴建的开平码头,原属英国开滦矿务局,码头上铺有铁轨,可供桥式卸煤机行驶。民国 26 年八·一三战役中被毁。民国 35 年 5 月,民族资本家刘念祖等租用重建,改名为上海码头公司开平码头。解放时,境内共有大小码头 7 座。解放后,又先后新建规模不等的码头 43 座。至 1990 年底,境内共有各类码头 50 座,泊位 86 个,岸线总长 5292 米。其中沿黄浦江 26 座,沿淀浦河 17 座,沿龙华港 7 座。主要装卸建材、木材、钢材、化工原料、煤炭、农副产品等物资。 1990 年总吞吐量达 1726.9 万吨,规模较大的是北票煤炭专业码头,有万吨级泊位 5 个,主要担负上海和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的部分煤炭装卸及中转任务。 1990 年吞吐量达 1053 万吨。其次是以外贸物资运输为主的开平码头, 1990 年吞吐量 207 万吨。两者合计占境内码头总吞吐量的 73 %。
货运
20 世纪 20-30 年代,境内已初步形成 2 个货物集散地:一是在蒲汇塘、小闸镇小安桥一带,外地船只运送柴草、螺蛳等物至此集散。一是在肇嘉浜、徐镇路老街一带,是浙江、江苏、安徽等地来往船只贩运副食品、柴草、水果、土产杂品等货物的集散地。后因肇嘉浜航道中断而自然消失。
1959 年,港口一带的 200 余个体船户,组成上海县港口木船运输合作社;蒲汇塘一带的 150 余个体船户,组成上海县胜利木船运输合作社。 1970 年 2 个合作社合并成上海县航运合作社。随着规模的扩大和运输量的激增,原来的木船先后更新为水泥船、钢板船,载重量从原来的 10 吨位,提高到 80 至 100 吨位,运输服务对象也从零散客户转向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宝山钢铁厂等大中型企业为主。
客运
19 世纪 90 年代初,境内始有载客机动小轮船往返于四马路(今福州路)码头到龙华之间。清光绪三十年( 1904 年),闵行乔念椿和南桥夏志成合股开办闽南轮船局,辟闵行至上海县城的客运航线,有敏航号客轮 1 艘行驶其间,途经境内的王家渡等地。 20 世纪 20 年代,蒲汇塘和肇嘉浜一带沿途又增设可供小木船停靠的小码头,去松江佘山朝圣的天主教徒和去泗泾、七宝、青浦等地的旅客,可在此乘船前往。
解放后,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内河客运逐步由公共汽车所代替。剩下的仅有从华泾港至王家渡的对江渡 1 处,每次可载客 700 余人, 1990 年客运量 442 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