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云南省 >>云南民风民俗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的民族乐器
  发表日期:2010年1月17日  共浏览480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有着本民族所喜爱的乐器,这些乐器种类多,别致新奇,甚至随手扯一片树叶,都可吹出一首首甜美明亮的调子。

  流传至今的楚雄彝族的乐器,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吹、拉、弹、打4类。吹管乐器有竹笛、小闷笛、哗噜、葫芦笙、唢呐等;弦乐器有二胡;弹拨乐器有月琴、大三弦、小三弦、葫芦弦等;打击乐器有铜锣、皮鼓等。

  葫芦笙、唢呐、长号多用于礼仪性场合。关于葫芦笙,在彝族史诗《梅葛》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竹子长高了,葫芦长好了。竹子砍成节,葫芦挖成洞,竹片做舌头,放进竹节里,竹节安在葫芦上,公配母来母配子,五个竹节各有音。葫芦配竹节,做成葫芦笙"。芦笙吹奏起来,咿咿呜呜,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多用于丧葬祭祀活动或节庆伴舞。唢呐音量宏大嘹亮。多用于喜庆节日。吹奏唢呐的人带有专业性,俗称"把呐匠"。唢呐有固定的曲牌,比如婚嫁喜事就有一整套乐曲:天亮时催人早起有"天亮调",新郎进门有"接亲调"。迎亲队伍过山有"过山调",新娘进门有"进亲调",拜堂有"拜堂调",进入洞房有"成亲调"、"喜调",宴请宾客有"青棚调"等等。长号音质深沉厚重,每项仪式开始之时,先要呜呜吹奏一阵长号,才吹起热热闹闹的唢呐。

  笛子、月琴、三弦、哗噜等多用于吹奏伴舞的舞曲。舞曲的曲调一般比较简单,边跳、边吹、边弹,节奏感很强。月琴、小三弦、哗噜还常用来自娱,单身出门赶马或上山放牧,带上它们,用来"做伴",抒发情思。抒情曲调有"出门调"、"赶马调"、"欢乐调"、"叹气调"、"苦情调"等等。不少人弹奏技巧很高,艺术感染力很强,喜则让人欢欣鼓舞,悲则大苫,使人禁不住悲从中来。

  在众多的彝族民间乐器中,最有特色的是口弦和小闷笛。口弦,俗称响篾,有铜制和竹制两种。根据簧片数目不同,有单片弦和多片弦之分。竹制口弦长约十多厘米,宽仅一指,在削薄的竹片中间刻上气槽和簧片,三面楼空刻出簧舌,簧舌与手风琴的簧舌相似,弦片头削尖呈剑形,1片一个音阶,3至5片扎拢一起便成一把口弦。吹奏时,将口弦呈扇型展开放到嘴边,靠口腔哈气,手指弹拨簧片和手掌开合,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使簧舌自由往复振动发音,声音低沉缠绵,音色优美动听。小闷笛,俗称"皮哨子",彝语称作"奔嘿黑的哩"。用手指粗的苦竹或金竹制作,长约l0多厘米,开3-5个音孔,也有改良加键7孔管。用树上特有的一种虫茧壳制成哨子插上。吹奏时,口含茧哨,左手捧笛,靠口中气流和右手配合以闷、放、扇、合等动作控制音高及音色。音色圆润明亮,适于响奏热情、婉转的曲调。据说还分公笛和母笛两种,公笛细短而音高,母笛粗长而音低。口弦和闷笛音色都非常优美动听,可奏出颤音和滑音,但音量都很小,要在近前才听得清。多用于彝族青年男女之间谈情说爱,女弹口弦,男吹闷笛,用彼此相通的音乐语言,互相应答,传递爱情,如诉如歌。正如一首民歌中唱的:"响篾胸前挂,笛子腰上插,做时不爱人,吹起爱死人。男在高山吹闷笛,女在箐底弹响篾。男在高山唱,女在箐底来回音;女在箐底唱,男在高山来回音。


Google
 
上一篇:楚雄彝族民间工艺美术
下一篇:产生于楚雄彝州的新兴的民族剧种--彝剧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7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78]
 · 北京大观园 [3651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4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30.27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