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江苏省 >>江苏特产

棉 织 土 布
  发表日期:2010年1月16日  共浏览466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清嘉靖进士、淳溪人陈淇〈亦名陈畸园〉所写的这首《卖纱行》,不仅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高淳人民在封建社会里的贫穷、清苦和辛劳,而且生动地描绘了当年老街纱市的繁荣景象。
  高淳是全国男耕女织最典型的地区之一,纺织纱布己有数百年的历史。清康乾盛世之后,由于嘉庆、道光皇帝大兴土木,建宫造殿,吃喝玩乐,挥霍无度,造成了"财力不济、国库空虚"的局面。清王朝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不得不增加赋税,千方百计地搜刮民财。贪官污吏也趁机巧立名目,趁火打劫,鱼肉百姓,中饱私囊。当时,高淳多数农民一年打下的粮食,交完赋税和田租后就所剩无几、生活极其艰难。为了挣钱糊口度日,农家只得靠纺纱织布赚几个钱维持生活。于是,家庭手工纺织业应运而生了,纺纱织布成了贫苦农家赖以谋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清朝中后期直至民国期间,高淳的手工纺织业就十分盛行,农村多数农户都置有轧棉车、纺纱车,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户,还置有织布机。那时候,农民土地不多,加上妇女大都是"小脚”下田耕作的妇女不多。所以,纺纱织布便成了妇女们的主业。凡是出身农家的妇女,没有一个不谙此道的。姑娘长到十一、二岁,当娘的就要手把手地教会她轧棉花、纺棉纱、织棉布。不会纺纱织布的姑娘,出嫁时不但要"掉价”而且还要受到别人的讥笑和美落,甚至找不到婆家。
  纺纱是一门技术,右手摇动棉车轮子带动绽子旋转,右手握住棉条,让纱从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的缝隙中均匀地抽出,两手必须紧密配合,稍不协调就很难纺出纱来,即使纺出来,不是粗就是细,而且要断。初学纺纱的姑娘要在母亲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磨炼,细心体会,方能掌握要领,运用自如。据说行家里手,可以在黑灯瞎火的夜间纺纱,一昼夜可以纺出半斤纱来。 
  凡专靠纺纱赚钱谋生的农户,生活是极其艰难困苦的,正象诗人陈漠在诗中感叹的那样:
               可怜彻夜纺纱苦,
               纺尽银丝不成布。
               冒寒籴得数升米,
               悬鹑依旧身无裤。
  纺纱妇为了多赚几个钱,又不误丈夫白天为财主家帮工,常常彻夜不眠、纺纱不止。纱纺好之后,将自己的男人从睡梦中叫醒,让其连夜赶到纱市上出卖,换回一家人一天的吃粮。然后,赶回来到财主家去上工。
  明末清初,古镇老街就是高淳纱、布交易的主要场所,既有卖纱的,也有卖布的。高淳棉布具有质地细腻、结实耐穿、保暖性好,抗磨力强、不伤害皮肤等诸多优点,深受顾客的青睐。织造土布也是一门技术,从轧花、弹花、纺纱、浆纱到织成布匹,大约需要三十多道工序。其中织布抛梭难度最大,手脚配合不协调,抛梭用力不恰当,不仅会将梭抛落到地上,而且会戳断经纱。一匹土布,长一般为3.6丈,宽一般为1.8尺,也有根据需要放宽一些的,但最宽不超过2.4尺。土布一般为纯白色,也有将纱染成各种颜色,织造成花布的。如大方格、小方格、长方格、正方格、粗条纹、细条纹、单条纹、双条纹、凤尾纹等花布。这种花布大都用来制做被里,也有用来制做妇女、儿童棉衣棉裤面料的。
  白色土布可根据需要染成各种颜色的印花布,但以黑、蓝二色居多,既可自行漂染,也可送染坊漂染。高淳印花布一般分蓝底白印和白底蓝印两种,其特点是图案清渐,黑白分明,色泽鲜丰永不褪色。其印花图案则根据用途而定,如用来给新娘做被面的,则选择"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等图案。如给老年人做被面用的,则选择"松鹤延年"、"松柏长寿"等图案。如用于衣料、头巾、肚兜、围腰的,则选择梅、兰、竹、菊、莲荷、蝴蝶、飞燕等图案。当时,高淳凤山韩村有家外号叫"西北风"的染坊,染制的各式印花布光泽明亮,花样繁多,不仅畅销内地,而且远销国外。如今,老街《高淳民俗
馆》内展出的部分老棉布和印花被褥、衣裤等,有的就是他家当时留下的珍品。
  解放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棉布已被尼龙布、的确凉、晴纶布、混纺布等种种化学布料所取代。但人们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体会到,还是老棉布好。冬天穿着暖和,夏天穿着爽身,堪称老年人养身、护体的佳品。
  说起印花棉布,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据说人们最初用棉布和麻布缝制衣服,穿起来觉得比兽皮、羽毛制做的衣服舒适多了、也方便多了。但感到美中不足的全是灰白色的,没有兽皮、羽毛漂亮。一天,有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一跤跌倒在黄泥地里,黄泥沾在白布衣服上,怎么也洗不干净,村里人见他身上穿的衣服是黄色的,都说好看,但弄不清他身上的衣服是怎么变黄的?梅生将秘密告诉了一个姓葛的好朋友。于是黄泥可以染布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穿上了黄色的衣服。这时,他俩又想将百布染成别的颜色,用了许多办法,都未能获得成功。一天,他俩将染好的黄布挂在树枝上晾晒,不料被一阵狂风吹落在草地上,待他俩发现后拣、
起来一看,黄布已成了斑斑点点的"花"布。他俩欣喜若狂,连忙将黄布掉在地上的那片青草拨起来,用木槌砸烂,放在一个水坑中再放入白布,谁知很快染成了蓝色。从此,人们又穿上了蓝色的衣服。这样,梅葛二人就成了染布先师,被尊称为:"染布教神”也称"梅葛二仙”。
  另一种说法更有意思。说"梅葛两仙"并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圣人,而是一鸟一果。传说古时候,老百姓和黄帝穿的衣服一模一样,都是清一色的白色衣衫,就象现今医生、护士穿的工作服一般。有位皇帝觉得自己和老百姓穿同样的衣袍,太不体面,显不出自己的高贵和威风,便下令让工匠们为他制做一件象太阳那样鲜红的袍子。要是做不出来,就要被杀头。一连杀了许多工匠,红袍还是没有制做出来。
  一天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翁,为了拯救工匠们,他欺骗皇帝说:"我能制造红袍,但需要一些时日气皇帝一听非常高兴,便满口答应了,其实,老人根本制造不了红袍。有一天,他愁眉苦脸地在一个山林里转悠,忽然发现一只葛鸟在吃梅果,它一边叫一边吃,梅子的红汁从嘴里流了出来,将地上的自土染红了一片。这一发现,使老人高兴万分。回来后,他打发众多工匠去采集红梅榨汁,用梅汁染制的红布,为皇帝制做了一件大红袍,皇上一见十分高兴,重赏了老人。就这样,老人在暴君的刀口下救活了一大批工匠,大家都把他视为"活神仙”要为他立庙供奉,老人坚决不答应,谎称是天帝派了"梅葛"两位神仙下凡来拯救大家的。于是,人们就为梅、葛两位神仙立了庙,塑了像,长年进行祭祀。在四川省丰都县鬼城,至今还留有"梅葛庙"。后来,染坊和刷制五彩色纸的作坊,都把"梅葛二仙"奉为祖师爷,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和九月初九日,染坊师傅都要集会祭祀,共饮"梅葛酒"。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清末民初。

Google
 
上一篇:南京特产老棉布鞋
下一篇:羽 毛 贡 扇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8]
 · 北京大观园 [3625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76.56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