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见证、文化积淀和灵魂所在。
经过上千年的岁月洗礼后,四川遂宁留存了众多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11处,分别是:广德寺、卓筒井、蓬基井、宝梵寺、鹫峰寺塔、饶益寺、蓬溪奎塔、陈子昂读书台、慧严寺大殿、金仙寺大殿、高峰山古建筑群。这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哪些传说?经过了怎样的岁月洗礼?如今的情况如何?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探访它们的故事。
广德寺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卧龙山麓,是川中佛教圣地,占地约4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现存有宋塔1座、明代建筑10座、清代建筑9座。广德寺建筑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殿宇形制多样,保持了比较完整的唐宋建筑布局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始建于唐
因克幽禅师而兴盛
春天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格外温暖,千年古刹气象庄严。
出家之人,修行悟道,总要选择一处远离尘嚣、风景秀丽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心灵。以今天四川遂宁的城市格局来看,卧龙山广德寺位于遂宁市船山区与遂宁市高新区之间,实在算不得一个偏僻之地。但正如古诗所云那般:“翠柏森森掩卧龙,梵宫宝刹夺天工。”这里与现代城市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境——群山之间,蓊郁的翠柏、古朴的亭台楼榭,行走其间,不由生出一种仿如隔世之感。
广德寺始建于唐朝开元之前(公元713年前),原名石佛寺,后数次敕赐更名,明武宗正德年间敕赐为“广德寺”。
一千三百余年来,广德寺历尽沧桑,几度被毁,又数次重建,但因受唐代、宋代、明代十一次敕封而闻名遐迩。
广德寺现存规模为明洪武元年重建,并经清代多次扩建所成。庙寺建于卧龙山山首,从山麓至山顶,依山建寺,中轴线上有殿宇七重,东西配殿独自成院,大小殿阁塔坊共有25座,多为明代建筑,其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有宋代建筑布局风格,总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
说起广德寺,便不得不提到克幽禅师。
克幽禅师俗姓李,传说为唐中宗李哲之孙,“克幽”是唐代宗给他的赐号。克幽禅师幼年苦读经史,立志进入仕途。不意体弱多病,常被恶疾缠身,为了解脱痛苦,决意出家修行。他潜心礼佛,养性修真,十年面壁,禅定大进,终成一代高僧。
克幽禅师颇受时人尊敬,宰相杜鸿渐入蜀后专门对其参访、礼敬,并请他下山弘法。唐肃宗晚年闻其道行高深,甚至请他入内宫受供。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克幽禅师下山至遂州石佛寺(现遂宁广德寺)主持开山阐教,一时天下名僧、俗家弟子趋集。广德寺曾主领川、黔、滇三百余山,由此被尊为“西来第一禅林”。又因为克幽禅师的皇族背景,以及曾受到历代皇帝的十一次敕封,又被称为“皇家禅林”。
独特圣旨坊
见证寺院非凡地位
进入到寺庙的内部,穿过圆觉桥,拾级而上,便可上山进入到核心建筑群。
站在桥上就可以看见装饰精美的哼哈殿。哼哈殿前有一个小广场,一对石狮分列殿前两侧,大门上有“护持净域”的牌匾。山门殿内,威武的哼哈二将睁眼鼓鼻,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持法器,把守山门。
除了圆觉桥和哼哈殿,在寺内的中轴线还有圣旨坊、碑亭、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法堂、三官殿、佛顶阁,依次排列,逐级升高。中轴线之东有千佛楼、燃灯殿、千手观音殿等古建筑。中轴线之西有观音殿、轮藏殿、善济塔、玉佛殿等古建筑。另有宋碑、玉印、玉佛等附属文物。
有研究人员指出,广德寺虽然建于山地之上,然而建筑仍然讲究对称,利用山地地形,不受坡度的束缚,在具有高差的环境中布置院落,形成层层叠叠的空中院落,不管对单个建筑还是整个院落而言都是对称的。
圣旨坊是寺内唯一庑殿顶的建筑物,也是四川省保存最好的一座明代木牌坊。虽然只有三开间,却用了七踩斗拱,并置于天王殿前的中轴线上,足见其地位非凡。圣旨坊将屋顶放在柱与枋组成的坊身上,利用斗拱把屋顶向外托起,巧妙地将屋顶的重心集中在屋顶的正下方,使支撑点恰好在整个屋顶的重心上。
立于圣旨坊前,镀金的“圣旨”二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历代僧侣在寺内十一次拜迎皇帝圣旨的地方。由于广德寺“开山祖师”克幽是皇室嫡亲,历朝历代的钦差到该寺宣读圣旨时,都亲自进入寺庙内,因此该寺的圣旨坊建在寺内。这也与国内其他寺庙将圣旨坊建在寺外有极大的区别。
珍贵宋塔
彰显精湛建筑工艺
圣旨坊往上,穿过天王殿,便是广德寺主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矗立在四米高的双层青石平台上,殿高10米,长宽各22.6米,面积510.76平方米,明朝洪武年间建造。
大雄宝殿前,立有大乘佛教的重要标志——尊胜幢。大殿后面的石壁上,还雕刻有72尊佛的故事,雕工细致,造型生动。
广德寺的建筑,有的是殿堂,有的是楼阁,有的是牌坊,有的是亭,有的是塔,还有的是廊桥。它们形式多种多样,样式各不相同,建造的年代和使用性质不一。这其中,最悠久的建筑,就属善济塔了。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认为佛即是塔,塔也就是佛,因此,僧人就在各寺院中搭建佛塔,以示敬佛。
广德寺善济塔是砖石密檐塔,初建于唐,后经历多次损毁,重建于宋。
善济塔建于大雄宝殿的前端,传说塔内地宫有克幽禅师的遗骨。塔平面为正方形,基台的边长为6.15米,基座边长为4.5米,塔有七层,地面到宝顶的高度有22米,每一层四面都有佛龛供奉不同的佛像,每一层屋檐角部下都有风铃,而且每一层屋檐脊兽都不一样。除此,塔顶还有宝珠。
明末清初,受战乱影响,四川地区大量的古建筑被毁,但遂宁广德寺的古建筑群却是其中的幸存者。其古建筑多是官式建筑,以实用为主,兼具雄伟、大气的建筑形态与宋代建筑一脉相承,由于建造在偏僻的四川乡野,建筑在用材和做法上与北方的木构建筑稍有不同,颇有因地制宜的地域特色。
工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民间建房搭建的营造手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让建筑在形态与细部处理上也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寺内建筑的精美雕饰与众多的楹联匾额在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罕见玉印
承载深厚文化内涵
作为皇家禅林的广德寺,不仅建筑规模宏伟,还有皇帝御赐玉印和缅甸玉佛等珍贵文物。
如果从寺院南门进入,首先便可见广场上一座硕大的宝印,号称“一印天下”。它虽然不是真的,但广德寺确实珍藏有宝印,是皇帝御赐的镇山法印。这枚宝印叫“御敕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而广场上的则是原印放大26900倍后的样子。御赐镇山法印在全国屈指可数,而广德寺却独得两枚,一枚就是这枚宋真宗御赐的观音珠宝印。另一枚则是明武宗敕赐的“四国文玉印”。
据说,明武宗为了便于管理西南地区的寺院,特向广德寺敕赐“四国文玉印”,上刻有汉字、缅甸文、僧伽罗(斯里兰卡的古称)文和巴利文(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四种文字,统领川、滇、黔大小寺院,盖过此印的通牒出国也可以毫无阻拦。广德寺地位之尊,由此可见一斑。
缅甸玉佛则供奉在大雄宝殿后面的玉佛殿内。清福禅师是清代高僧,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福禅师脚穿麻鞋,手持法器,独步万里,西去缅甸、印度诸国取经求法,并请回了玉佛15尊。四川成都宝光寺、上海玉渊寺、上海龙华寺与四大佛教名山的峨眉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都有清福禅师请回的玉佛。
广德寺的玉佛,美玉洁白,雕刻精美,佛高1米,趺坐莲台,肃穆慈祥。
四川省遂宁市文保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德寺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承载着先民的精神世界,也承载着先民的艺术表达,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