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2006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碧落寺呈长方形,东西长达200多米,南北则最多不逾百米,分东、西、中三院,背靠碧落山,面对万松岭,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它是古泽州境内创建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大、地位最为显赫的寺院之一,位列泽州四大古寺之首,泽州古八景之一的“碧落卧云”就在这里。
碧落寺现存文物丰富,有北齐石窟一座,唐代石窟两座,唐代及武周时期石龛十余处,明代古桥两座,北魏至民国时期历代摩崖题记、碑刻百余方。寺内最重要的文物是开凿于北齐武平七年(576年)的石窟造像。
东院石窟是碧落寺现存遗迹中最具有价值的文物。三窟中开凿年代以西窟为最早,根据其风格特色及窟门外“大齐武平七年”题记,可推断属于北齐遗物。石窟平面呈长方形,进深1.8米,宽1.48米,高2.04米,窟门两侧各立一力士塑像,已残损。门下有两尊狮子雕像,现仅存一尊。
中窟为初唐遗物,是碧落寺石窟中最大的一窟。洞门上方有“怀隐洞”三个大字,洞深1.86米,宽2.68米。窟门呈拱状,宽2.28米。窟门外东西两侧存有唐高宗、武周时期的石龛。中窟保存有多处题记。
东窟位于中窟左上方约4米处,平面为不规则梯形,进深1.54米,宽1.8—1.9米,高2.3米。窟门作拱状,宽1.48米。窟内造像和中窟相同而略小,更加细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