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有一座横跨在蒲塘河上的桥——蒲塘桥,它是南京市溧水区内唯一的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塘桥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桥长91.3米,宽5.7米,2013年3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塘桥,是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上港人的骄傲,因为建造蒲塘桥的便是大赵村的赵琪。明朝溧水知县陈宪曾撰写《尚义桥记》,其中就记载了关于赵琪及其兄弟赵瓒、赵琼、赵璥建造蒲塘桥的事迹。
当时,蒲塘河一带的村民因为河道的阻隔来往不便,官府派船夫用渡船渡人,但是春夏时节水流湍急,秋冬时节石头露出,岸边的石头容易撞坏渡船,于是行人告艰。在明朝弘治年间,官府劝说当地富民建造蒲塘桥,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未成功。后来,蒲塘河东面大赵村的赵琪对他的几个弟弟说:“蒲塘河不能没有桥,想来我们家的财力足以完成建桥这件事,我们向县衙请求自己建造怎么样?”他的想法得到了兄弟们的赞同,于是,蒲塘桥建造工程于明正德戊辰(1508年)春二月开始动工,于明正德壬申(1512年)冬十月落成,耗资三千两白银(《赵氏家谱》中的《尚义桥记》记载为三万余两白银)建造的蒲塘桥“分九泓,水去无滞,上以板石通墁,两旁栏杆石壁立。其长四十丈,广二丈五尺,屹然跨河东西,若长虹架空然。行者虽车马成列,无妨也。”
为了嘉奖和表彰赵琪兄弟的义举,知县陈宪为他们立碑建坊,撰写了《尚义桥记》,并将蒲塘桥命名为“尚义桥”,后又改为“蒲塘桥”。敬爱堂《赵氏宗谱》卷之四十有一篇文章,是大赵村赵氏二十四世孙赵盘铭所写,题目是《重修尚义桥记》,上面记载了赵家最后一次重修蒲塘桥的经过,所写甚详。这次蒲塘桥修复工程从1915年春天开始到1916年春天竣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这也是中山赵氏家族最后一次大修蒲塘桥,整个中山赵氏家族都参与了这次维修工程,体现了赵氏家族不忘祖上尚义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