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人文中国 >>古建园林

唤醒城市的历史记忆——探访新疆哈密巴里坤清代粮仓
  发表日期:2025年11月25日  共浏览8 次   出处:来源:石榴云 新疆日报作者:赵西娅 逯风暴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过去粮仓装的是看得见的粮食,现在则更多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这些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食粮。”参观完巴里坤清代粮仓后,“90后”游客张乐感慨道。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记录着丝路重镇辉煌历史的清代粮仓,隐藏于小城的街巷深处。巴里坤清代粮仓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迄今已有248年历史。

古粮仓为何建在巴里坤,何以完好保存至今?5月19日,“沿着高速看新疆”第三季石榴云/新疆日报全媒体采访团队探访了巴里坤清代粮仓。

游客在巴里坤清代粮仓参观(摄影:赵西娅)

巴里坤清代粮仓共有8座,每座粮仓长21.6米,宽11.3米,内有四梁八柱支顶,可库存近30万公斤粮食。走进巴里坤清代粮仓,记者看到,仓房的墙基由石头砌成,山墙顶部和屋顶均有通风孔,屋架用结实的圆木建造。静立其间,能工巧匠们修建粮仓的画面如在眼前。

“正是因为结构坚固,巴里坤清代粮仓才经得住百年风霜雨雪的考验。巴里坤清代粮仓看似设计简单,其实具备了许多实用、科学的元素,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蒋晓亮介绍,粮仓地面由20厘米厚的木板铺成,木地板底部还保留有20厘米的空隙,用来通风换气,加上厚实的墙壁,既能保持仓内恒温,避免粮食潮湿,还能阻挡鸟雀筑巢、虫鼠打洞毁坏粮食。

气候湿润、沃野千里的巴里坤曾是西域粮仓。史料记载,由汉历唐至清,官府曾多次在此屯戍。清乾隆年间,巴里坤以粮足兵多成为新疆的大本营,屯垦良田一度达到8万余亩,在当时全国少有,一时间“东疆粮仓”声名远扬,“屯稼堆云”也因此成为巴里坤老八景之一。

粮食丰产了,存储就成了绕不开的问题。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汉城南街西侧建成南北走向两排共8座粮仓储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战胜敌人和保住城池的重要基础。“在清代乾隆至宣统的100多年间,朝廷先后派出73位总兵(相当于军区司令)驻守巴里坤。”蒋晓亮说,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期间,这里成了后方根据地,为左宗棠的大军提供了军马、粮食等多种支持。

半个多世纪前,巴里坤清代粮仓曾两次修缮,一直到2005年仍作为当地的粮库使用。200多年来,巴里坤清代粮仓伴随着巴里坤人走过一个又一个收获的季节,见证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巴里坤清代粮仓外景(摄影:赵西娅)

2013年,巴里坤清代粮仓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面向游客开放。在保持粮仓原貌的基础上,巴里坤充分挖掘粮仓文化元素,运用艺术创意,诠释农业起源、城市的兴起和民生改善,设置了巴里坤农业发展史展览、饮食器具历史沿革展、粮食票证展,赋予了古粮仓新的时代内涵,让后人透过粮仓了解过去,更好地走向未来。

今天的巴里坤,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健康发展,生态旅游已走向世界舞台。在这里,各族群众延续着祖先的勤劳,承继发扬前人的智慧,共同编织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Google
 
上一篇:广东广州古建筑赏析:秋水书舍
下一篇:广东广州古建筑赏析:志忠王公书舍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38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747]
 · 北京大观园 [3667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61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45.31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