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钟祥市博物馆大门正中,矗立着一座气势雄伟、工艺精湛的明代少司马坊,它的建筑形制在湖北仅存一处,在全国现存牌坊建筑中少有且独具特色,被誉为荆楚乃至全国石牌坊建筑的瑰宝。
关于少司马坊的修建和留存,在钟祥当地一直以来流传着民间说法。
明朝兵部左侍郎曾省吾是当时国政酝酿时期倾向于新派的人物。他回到家乡承天府(今湖北省钟祥市)省亲期间,在府县官吏和同乡邻里的拥戴下,兴建了宣扬功德的“大司空”“少司马”二坊。据传,牌坊立起,曾省吾大宴宾客时,唯一漏请某个“县吏”,该县吏便怀恨在心,以“还乡建坊、无视朝典”为由上告朝廷。反对改革的吏部衙门认为该状不能置曾省吾于死地,而按大明的法律,“越城建坊”该判腰斩之罪,于是诬陷曾省吾“越城建坊”,并将状纸奏呈皇上。皇上赐圣旨于曾省吾:“留坊不留命,留命不留坊。”曾省吾自认为建坊并未越城,不愿拆除牌坊,最后被腰斩于市,最终保住了牌坊,让牌坊得以留存至今。
以上只是民间传说,无从考证。但少司马坊在史书和历史资料中确有记载。
少司马坊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为明朝兵部侍郎曾省吾所建(少司马为兵部侍郎的别称)。曾省吾,字三省,号确庵,晚年自号恪庵,生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明万历三年(1575年)升兵部侍郎,明万历八年(1580年)召拜工部尚书,明万历十年(1582年)加封太子太保,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受已故内阁首辅张居正牵连,被抄没家产,削籍为民。
少司马坊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战火、风霜露寒的洗礼,主体结构能保存如此完整,实在难得。
少司马坊为青石结构,六柱三门,通高11米,宽9.9米,3层递缩仿殿宇单檐歇山顶。坊的两面自上而下雕刻有牡丹、凤凰、双龙戏珠、松鹤遐龄、麒麟赐福、鲤鱼跳龙门等,顶盖下部有4个雕空的花纹。柱脚有抱鼓石和4个石狮,最上方檐下竖刻“恩荣”二字,间隔1米之下的门楣上“少司马”三字赫然醒目,两旁有全浮雕的双龙装饰。
少司马牌坊主要承重构件梁、枋均为双面悬雕和浮雕,图案内容不尽相同,各具特色。每块雕刻刀法随意,图案结构严谨,线条圆韧、细腻、流畅,工艺精湛。无论牡丹花卉、人物故事,还是飞禽走兽,形象逼真,体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
一座牌坊,就是一个故事。
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