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塔是一座楼阁式砖塔,塔高47.84米,塔底宽14.7米,塔身呈八角棱形,面向八个方位。“七层层,八棱棱,二十四个窟窿窿,五十六个风铃铃”,这首民谣形象地说明了塔的形制特点。除底层外,塔身每层都有拱形门洞和长方形的假门,逐层依次变换方位,叠涩出檐,每层腰檐上置平座栏杆。塔刹为铁制圈形,圈内是朵朵花瓣,十分精美。塔内装有阶梯,转角盘旋而上,每层之间架以木质楼板,可出四面门洞观光。整个塔体外观挺拔秀丽,显示了我国唐宋时期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 
彬塔,明、清皆称为“开元古塔”。1981年,考古人员在塔址附近发现四块残碑,其中的一块唐大历六年(771年)《重修邠州开元寺碑》铭刻有“孝和复辟,肇建此寺,以中兴为名……”碑文明确指出开元寺始建于唐中宗复位,原名中兴寺,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下诏将古豳州改名为邠州,原中兴寺同时改名为开元寺。由此可知,彬塔的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 
然而,现存之塔却是一座典型的宋式仿木结构砖塔,说明这已经是重建之塔了。据明清时期资料记载,彬塔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尉迟敬德监造,并建有开元寺。但是,现代人根据塔的形制及建筑风格,确认该塔应为北宋时期建筑。1985年4月25日,维修彬塔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塔刹相轮的莲花座上发现“大宋皇祐五年岁次癸巳秋八月十四建谨记”18字铭文,更是将彬塔的具体重建时间锁定在了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 
如今,高耸的开元寺塔向世人展示着彬州市人民执着追求、一心向上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