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燧人氏部落祖居昆仑山,为古羌戎的一支,发祥于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公元前2万8千到公元前10万年之间。司马迁《史记》中说:“禹生于石纽,兴于西羌”,大禹治水出西羌,分九州定中原,在茂汶、北川与石纽山相连的大业山上还有采药亭、大禹塑像,相传是为纪念禹幼年随母亲在此采药制药而建造的。羌族聚居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区域内常见骨伤病、肠胃病、头痛、惊厥等,此外还有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黑热病、高山病等,羌族的羌医药是在同这些疾病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公元2世纪初,羌族就懂得用羚羊、鹿胎、麝香、鹿粪、鸡胆等动物药治病。梁代《本草经集注》明确记述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药物近20余种,同时对产地和效用也有明确记载,如羌活、独活产于茂州和威州(今茂县和汶川县)。进入秦汉时期,羌族人民已积累了较丰富的药物知识。《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有羚羊可疗毒。又有食药鹿,鹿麂有胎者,其肠中粪亦疗毒疾”。《茂州志》记载“药则羌活、大黄、贝母、雪莲花……”并详述了其民间用途。此外,《山海经》《华阳国志》《文海》《神农本草经》《羌族史》《西夏史》《西夏医学》等古籍也收载了不少羌族羌医药应用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羌医药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羌族羌医药工作者先后收集、整理出羌族医药单验方集,制作了羌药标本1000多种,出版羌医药专著《羌族医药》《尔玛思柏·羌药谱》《羌药志》《羌医外治法》《羌医验方精要》《羌医基础理论概要》等。羌医手法结合绒塔尔王骨痛膏治疗膝石病技术、羌医雏鸡接骨法治疗骨折技术、羌医药外敷羌药治疗慢性结肠炎技术、羌医骨科手法配合羌药治疗凸索·克斯尔哈尔饶基技术等多项羌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了推广和应用,为羌族羌医药的继承和发扬奠定了一定基础。20世纪60年代之后,羌族地区的医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民间羌医到各县乡村的医务工作人员,大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充分运用羌医手法、银针治疗、羌药及中羌药草等体现了广大羌区治病求药特色。20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层面加强了对民族医药(包括羌医药在内)调查研究和扶持政策,使我国羌族的羌医药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