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医接骨技术

侗医接骨技术
侗族居住地一般都有从事接骨的医生或水师。侗医的接骨技术经总结归纳为四句话,即“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侗医接骨的特点为“五术一体”的治疗方法。即手法正骨复位,外敷侗族药物 “接骨散”,小夹板固定,分期内服(早期、中期或后期)侗药的煎剂或药酒,功能锻炼(特别注重早期功能锻炼)等五种合为一体的特色疗法。这种接骨技术复位率高,骨痂形成快,愈合过程加速,功能恢复好,花费少,病人易接受,临床疗效好。
侗医刮痧技术

侗医刮痧技术
清代陈修园在原评的“急救异痧奇方”中载:“乾隆年间,黔中人多感异症,病发辄立死,方术不载治法。有人于丹平山得神授奇方,分四十九痧,全活甚众。后此方传至关中,以治诸怪异急症,无不奇验。道光壬午年,粤东奇症多有相似者,偶得此方,试之立效,当经刊布。今岁夏秋之间,浙中时疫俗名吊脚痧,亦颇类此,爰急重梓,以广流传,至原抄本内字画容有一二讹脱之处,无以考证,姑仍其旧,以俟知者。咸丰辛亥仲秋上浣觉因道人识。”此处的黔中人,主要是指湘黔桂交界处的侗族医生(贵州省简称黔,湖南省与贵州省接壤的地区怀化在历史上曾称黔中郡);经龙运光考证,此处的“丹平山”位于贵州省天柱县,天柱县是个侗族人口较多的县。由此可知,侗医对痧证的认识在历史上是有贡献的。侗医刮痧在于刮痧时用侗药刮痧膏,刮痧前后都要对刮痧部位作适当处理,侗医刮痧先在刮试部位用消毒毛巾在准备好的热药水中浸泡一会儿,提取毛巾趁热在刮痧部位进行热敷,这样反复2~3次,擦干后,用手掌在刮痧部位轻力拍打30次左右,然后在皮肤上涂上适量刮痧膏,或用刮痧板蘸取适量刮痧油后在刮试部位皮肤上刮痧。刮痧后,要患者饮温水一杯,休息片刻。
小儿推拿法

小儿推拿法
侗医小儿推拿法深受人们喜欢,操作简单。侗医推拿手法常见有推法、揉法等11法,推拿常用的穴位有天门、人中、涌泉等73穴,能治小儿发烧、咳嗽、腹痛、呕吐、腹泻、哮喘、便秘、疳积、遗尿等众多小儿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