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华民族 >>少数民族医药

回族医药悠久历史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19日  共浏览10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公元651年中阿正式友好往来,医药方面的交往也兴于此时。许多阿拉伯学者,特别是一些医学家不断总结自己民族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还将其他国家的医学著作译成阿文。随着文化交流,医学理论相互补益渗透现象在后世阿拉伯医著中不乏其例。

中国回医学的发展,相伴于中阿医药交流。早在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此路输入中国大量药物,中国与西域之交流日益频繁。阿拉伯与中国的正式友好往来则始于唐代,医药方面也兴于此时。公元651年,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使节来到中国长安,进见唐皇,搭起了中阿友谊的桥梁。自此以后,阿拉伯等穆斯林主要沿水旱两路往来于中阿之间,水路由波斯湾到马尔纳湾,经孟加拉湾抵马六甲海峡至我国南海达广州、泉州、杭州,再转至长安;陆路则经波斯、阿富汗到新疆天山南北,最后达唐都长安。由于盛唐五代时期,阿拉伯与中国商业贸易十分活跃,香药贸易则是主要内容。

到唐末五代时,久负盛名的回医药学家李珣,人称李波斯,著有独具风格的回药学专著《海药本草》。该书之所以用“海药”命名,是因其收录药物多来自海外,并大量总结了唐末海外药物临床应用的经验,有较高的文献学术价值。另外还有郑虔的《胡本草》及非医药学著作《酉阳杂俎》等也记载了许多外来药物,包括阿拉伯药物。从唐代开始,回回先民对香药的推广应用有颇多贡献,如用香药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祛邪防腐等。同时,中国穆斯林也将中国的针灸学、脉学、炼丹术等临床诊疗技术也源源不断输入阿拉伯国家。

宋代的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的发展,贸易品种由唐代的珍宝犀牙为主、香药为辅,渐变为以香药贸易为主。由于大量香药的引进,从而大大丰富了回医临床。至今苏合香丸对治疗中风所致的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半身不遂等重危急症都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元人统一中国之后,继续奉行南宋时的海外贸易政策,推行少数民族医药共存的方针,回医药文化此时也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与回回药物有关的、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医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典籍《回回药方》,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内容丰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医学典籍,约有药方6000~7000条之多。


Google
 
上一篇:苗药资源
下一篇:回族医药用药特色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30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90]
 · 北京大观园 [36616]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54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55.469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