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属山地民族,多居住在我国南方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或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合宜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和矿物资源,也形成了许多传统的地道药材。
大瑶山是广西生物分布的中心,物种十分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初对大瑶山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报告,其区系植物约有2335种,其中药用植物1324种,药用真菌28种;有动物283种,稀有科类很多,不少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如桫椤、银杉、大鲵、鳄晰等。大瑶山成为我国仅次于云南西双版纳的第二大物种基因库,是一个药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的天然植物园。大瑶山中草药有四个特点:一是特有物种多,共有18种,占大瑶山植物区系特有种38种的47.4%;二是传统出口药物多,共12种,如紫背天葵、瑶山金耳环等;三是抗癌药物多,已鉴定投产的抗癌中草药15种,大瑶山有3种,喜树、粗榧、肿节风等;其它有天花粉、粗毛败酱、黔桂千斤藤等;四是民族药物丰富。
五气八味 温、热、寒、凉、平;甘、苦、酸、咸、涩、辛、淡、锥。
风打分类 风类药、打类药、风打相兼药。“风类药”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补气补血、健脾胃、益肝肾的作用;“打类药”具有散瘀消肿止痛作用;“风打相兼药”既具风类药的功能,又具打类药的特性。
瑶药命名 瑶医将一些传统常用药物根据其形态、性味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这些传统瑶药(共104味)被后人称为“老班药”(即祖上传下的药物之意)。“虎”类药物性能峻猛,见效快,多为消肿止痛类药,有一定毒性;“牛”类药物性能强劲有力而持久,多为舒筋通络、强筋壮骨补肾要药;“钻”类药物性能强劲攒透、通达经络、透利关节,多为行气止痛、散瘀消肿药;“风”类药物性能多样,多为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调经类药。
瑶药用药方法 煎煮法、炖蒸法、磨汁法、酒泡法、碾末法、烧灰法、鲜生含服法、外敷法、外洗法、熏洗法、调搽(敷)法、坐浴法、含漱法、脐药法、握药法、佩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