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理论 壮族民间“笃信阴阳”(明·广西通志·卷十七),壮医则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为核心理论。壮医认为大自然及人体的各种正常和异常的现象及其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在阴阳的关系中,壮医特别强调阳气的主导作用,认为人活体之所以具有生命的特征,是阳气的存在和作用的体现。人体阳气经常耗散,因而临床上阳虚的征象比较常见,重阳、调阳、壮阳成为壮医防治疾病的重要理念。壮医同时认为阴阳必须经常处于相对协调平衡的状态,维持在一定的常度上,否则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都是会出现灾变或病态。
壮医称气为“嘘”,气充斥于天地和人体之中,表现为阳、为动力、为动能,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生命周期,赖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人气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同步运行。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天地气的变化有一定主动适应能力。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人体内的天地人三部之气也必须同步运行,制约化生,才能维持健康状态。“三气同步”的意义在于“同步”,即协调运动、互相制约,从而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脏腑气血,筋肉肌肤及“巧坞”主神理论 壮医认为,这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巧坞”(大脑),是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的调控中枢。
壮族聚居的宜州,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人体解剖的记载,并实绘了我国第一张人体解剖图——《欧希范五脏图》。大部分壮族地区民间还有“二次葬”的习俗。因而壮医对人体脏腑及筋骨肌肤的实体和功能是较早有所了解的。壮医对人体气血精津液及心肝肺肾肠胃等脏腑实体及功能的认识,与中医所述基本一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壮族民间在屠宰禽畜及解剖中,一再发现脾脏(壮族称味隆)内藏血较多,且人生气时称“发脾气”,因而逐渐领悟到脾脏除了中医所说的运化功能外,还应是人体气血的贮藏和调节库。补气血与补脾有密切的联系。
壮医对“巧坞”(大脑)的认识历来比较明确,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语言及思维能力以及协调脏腑五官的能力,都是“巧坞”的功能,从而形成了“巧坞” 主神明的理论。“巧坞”位于人体上部(即天部),位高权重,是名副其实的人体总指导部。临床所见,因“巧坞乱”或“巧坞坏”,指挥失灵或失误,人体各种功能就会紊乱,导致三气不能同步运行,阴阳失调易疾病丛生。
三道两路理论 “三道”即谷道、水道、气道;“两路”为龙路、火路。壮医虽然也部分引进中医经络理论(如经筋理论),但作为主体和特色的是三道两路理论。
壮族及其先民骆越人,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引种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知道稻谷禀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人体。故将其进入人体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称之为谷道(壮语称之为“条根埃”),主要指食道和胃脾,其化生的枢纽在肝胆胰脾。水为生命之源,故人体有水道进出水液,与大自然发生最直接的联系。水道与谷道进同出异,在吸收水谷精微营养物质之后,谷道排出粪便,水道排出汗尿涕唾。水道的调节枢纽在肾与膀胱。气道是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补充的通道,进出于口鼻,其交换的枢纽之脏为肺脏。“三道”的特征是与大自然直接相通,是大自然与人体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进出交换,实现新陈代谢的通道。“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就会直接影响“三气”同步而致病。
“两路”是壮医对人体内维持与大自然直接相通,但都是维持人体生机和反映疾病动态的两条极为重要的体内封闭循环通路。壮族传统文化认为龙是制水的,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体液和精津的通路,其功能主要是为脏腑及筋骨肌肤输送水和营养物质。龙路有干线,有网络,遍布体内,循环往来,其枢纽在心脏。火为升发之物,其性迅速(火速之谓)。壮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路,用现代语言来说也可称为“信息通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火路同龙路一样,有干线及网络,四通八达,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多种信息和刺激,并经其中枢“巧坞”的处理,迅速做出反应,以此来主动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维持生理常度,实现“三气同步”。
“三道两路”关系密切,具体作用虽然不同,但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协调的生理功能。“三道两路”的核心是一个“通”字。人体的许多疾病,就其病理来说,都是由于道路阻滞甚至阻断所造成。通调“三道两路”,可以防治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甚至疑难急重病症。
毒虚致病及调气解毒补虚理论 壮医认为,毒之所以致病,一是因为毒性本身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正气可以祛邪毒,邪毒也可以损伤正气,两者争斗,如正不胜毒,则影响“三气同步”和阴阳协调。二是某些邪毒在人体内阻滞“三道两路”(如瘀毒),直接影响脏腑及筋骨肌肤的正常功能。虚即正气虚,它既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也是病态的综合反映。因为虚,机体的运化能力和防卫功能相应下降,特别容易受到外毒侵袭和导致内毒滋生。毒有内毒外毒,虚有先天后天,临床当加以细辨。
壮医针对毒虚致病而总结提出的调气解毒补虚治疗原则,一是通过技法或方药调理气机补虚,调动和增强人体自身的运化能力及防卫能力,以达到防毒祛毒的目的。二是使用各种有解毒功能的药物,通过药物的性味之偏,进入体内后直接中和化解毒物或通过三道加快排出毒物。调气解毒补虚不仅是壮医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同时也是壮医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对治未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