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 5000 年前,河西走廊就有人类活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看,约在 4000 年前这里的居民已进入农耕文明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河西走廊水草丰美,是 “逐水而居” 的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的栖息地。战国末年,月氏打败乌孙,占据河西走廊。
- 匈奴占据:秦汉之际,匈奴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对西汉王朝构成了巨大威胁。
- 汉武帝反击:公元前 141 年汉武帝刘彻登基后,为攻打匈奴,先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月氏联合抗匈,后又派卫青、霍去病历经 3 次河西之战,全线打通河西走廊。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据阳关、玉门关两个军事要塞。
- 巩固统治:汉朝通过推行 “移民实边”“徙民屯垦” 等政策,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经营,还将秦长城从临洮修到敦煌以西,实行军事屯田,推行军农结合的管理体制。
- 西域纳入版图: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正式纳入版图,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 五凉政权:东汉灭亡后,中原地区分裂动荡,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 5 个割据政权先后在凉州建都,武威成为 “五凉都会”。
- 文化发展:河西走廊地理偏僻,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很多中原汉人、学者迁徙至此避祸,儒学之风盛行,成为北方的儒学文化中心。同时,在佛图澄、鸠摩罗什等高僧推广下,佛教文化盛行,大规模开凿石窟,如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石窟等都在这一时期开始兴建。
- 丝路复兴:隋炀帝重新统一中国后,于公元 609 年在张掖焉支山举办 “万国博览会”,疏通与经营西域贸易,丝绸之路再次活跃。唐朝建立后,政治稳定、政策开放,河西走廊贸易往来空前繁荣,丝绸之路迎来第二个黄金时代。
- 吐蕃占领:“安史之乱” 后,唐朝内部动荡,吐蕃趁机占领河西走廊,直到吐蕃崩溃后,张议潮起兵建归义军,推翻了吐蕃对敦煌持续 60 余年的统治,归义军一度统治河西十一个州,后来收缩后主要割据瓜州、沙州两州。
- 西夏统治:宋时,河西走廊为党项羌建立的西夏所统治,西夏在河西走廊设有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和沙州等 5 州。
- 元朝统一:成吉思汗灭西夏后,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元朝时期,设置甘肃行省,整个中亚和东亚重新连接,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同时并进,贸易再次繁盛。1247 年,“凉州会盟” 在河西走廊凉州的白塔寺举行,西藏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 明朝经营:明朝初期,朱元璋派冯胜率兵西征,驱逐残元势力,重新控制河西走廊。为经营西域,明在西北设 “关西七卫”。同时,明政府向甘肃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以巩固在河西走廊的统治。
- 清朝调整:清初河西走廊建置沿用明制,雍正二年后作了较大调整,凉州升为府,甘州罢行都司置府,肃州省卫并入甘州府等,形成了新的行政区划格局。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清代的府、州、厅制,民国初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河西走廊为甘凉、安肃二道。
成立初,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专区、张掖专区和酒泉专区,后经历多次调整,如 1955 年撤销武威、酒泉二专区合为张掖专区,1961 年重新恢复为三个专区,1965 年设嘉峪关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