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朋友老王打来电话,约我明天去洳河看白鹭,放下电话后,我半信半疑。在我的记忆中,洳河已断流多年,连水都没有,哪会有水鸟呢?
第二天清晨,车子离开县城,由岳各庄大桥东侧向南,驶入新建的巡河路。隔窗望去路面光洁如镜,两旁树绿花红,靠河堤一侧,长长的绿色的形如翠竹的围栏,巧妙地将马路与绿化带隔开,使人感到生机盎然。
车子停在桥头入口处,我们站在桥上倚栏观看,宽宽的水面,清清的河水,绿绿的垂柳,茂密的水草,艳丽的花丛。眼前这如诗如画的景象让我惊呆了,真是旧貌换新颜了。
老王神秘地告诉我,精彩还在后面。我们从橡胶坝北端的河坡石阶走下来,沿着岸边的人行便道前行。橡胶坝下又是一番景象,这里的水明显浅了很多,河里的蒲草长得更茂盛,那绿幽幽的叶子,细长细长的绿杆,迎风摇舞。无意中我惊奇地发现,在很多蒲草的上半部,长着褐红色形似火腿肠的棒棒。后来才知道它的俗名叫“水烛”,医书上称其为“蒲黄”,有消炎止血、解毒化瘀之功效。
我仔细打量这一根根宛如用绿竹签穿成的褐红色“蜡烛”,好奇地用手指捏了捏,感觉光溜溜、毛绒绒如橡胶棒一般富有弹性。我折下一根拿在手里,边走边欣赏它的容颜。
走在前边的老王用手指着一片蒲草对我说:“看见那帮小野鸭了吗?”我赶忙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蒲草丛旁几只黑色、褐黄色的小野鸭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游来游去,它们时而探下头捕捉鱼儿,时而扇动翅膀,跃出水面,戏水追逐。这一场景早已被老王用长焦捕捉下来。
我们快到第三座桥时,老王回过头悄声提示:“前边就是白鹭的活动区了,我们的脚步放轻些,不要大声说话,以免惊扰它们。”话音刚落,随着“扑棱棱”的响声,两只白鹭从蒲草丛中腾空而起,在河的上空左右盘旋几圈后,落在了河岸的树梢上。我情不自禁地呼叫起来:“啊,真的是白鹭!”我被它们的出场方式吓得惊魂未定。老王很内行地说:“白鹭的警觉性特别高,眼睛特贼,见到陌生人就会避而远之,人们很难接近它。
老王从事摄影多年,在当地小有名气,他的作品经常获奖或展出。他经常独自一人到洳河采风拍片,因此对白鹭的生活习性、出没时间、活动区域等都了如指掌。
我很钦佩他对摄影的痴迷状态,半开玩笑地问:“你这个白鹭家族的常客,它们见到你有没有亲近感?有过与白鹭近距离接触吗?”面对我的提问,老王笑了笑说:“我与白鹭还真有过一段特别的经历。”我追问详情,他却把我带到事发现场,指着河中的一片水草说:“就在这个地方,一只白鹭遇险了。”他清了一下嗓子接着说:“那天清晨,我拿着相机在河边正寻找机位,突然发现一个奇异的画面:几十只白鹭在半空中飞上飞下,左右盘旋,并发出“哦哦”的叫声。这一壮观的场景,对于摄影人来说确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兴奋地边走边拍,成群的白鹭飞远了。我却发现离岸边五、六米处的河中,一只白鹭正扑扇着翅膀,试图飞离水面,见有人过来,更加恐惧地全力挣扎,但仍然无济于事。看得出来这只白鹭已陷入困境多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