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畅游北京 >>北京周边旅游

地下长城越烽烟((2)
  发表日期:2025年5月20日  共浏览34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往事越千年。作为军事用途的山底村地道追溯起来,可谓历史悠久。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抗金英雄岳飞和他的老师宗泽曾在山底村一带抗击金兵。为保护自己,山底村民在宋将宗泽的号召下,在村中深挖“抗金洞”近百处,有效地防御了当时的金兵入侵,也为日后的抗日战争中地道的扩展埋下了伏笔。

“抗金洞”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抗金洞”多是单体,体系性差,零碎、易暴露、不利于长久坚持。尤其是进入火器时代后,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山底村党支部和全体民兵认识到,只有保存自己的实力,才能有力消灭敌人。如何发挥原有地道作用,化危为机?山底村人一直在思考和寻找有效的办法。

抗战时期,山底村先后成立了民兵队、自卫队、武委会、妇救会等抗日组织,在民兵队长刘玉宝、村武委会刘玉珍、自卫队长蔺恩科、妇救会主任蔺芳馨的带领下,全面发动群众,积极扩大武装,一面对敌战斗、一面生产劳动。面对残酷的斗争形势,山底村人意识到必须尽快把村里的“抗金洞”打通,形成体系、完善设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村党支部对地道进行了重新设计,按照规划,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当时山底村村民在煤窑干活的多,很多人有挖掘经验,摆上罗盘针,就动手干了起来。在煤窑上夜班的白天挖地道,白天上班的夜里挖地道;在煤窑上干刨煤工种的,下到地道里去打洞;在窑上干绞煤工种的,挖地道时负责往上绞土。各工序分工明确,一个洞打下去后,一个刨土的,一个拉土的,上面一个绞土的,肩扛筐挑,一点一点把土运出去;三人一班,要求一个人两个钟头挖掘地道三米。

山底村重新挖掘和连接的地道设计合理,地下的地道与地面上村庄的街道对应和相仿,主街道的下面是地道主巷,街道支巷下是通连各户的地道,既便于辨识,又便于进出。

为了防止敌人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村里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碾盘、树洞、野地崖旁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宽忽窄,还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并且在每个拐弯处都留有枪眼、陷阱和暗洞。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有人总结山底村地道的特点:兼备四通——与高房工事相通、与各家各户相通、与瞭望台相通、与野外隐蔽洞相通;四交叉——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工事与地堡工事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瞭望台火力与地道隐蔽火力交叉;五防——防毒、防火、防水、防封锁、防破坏;五好——好钻、好打、好藏、好观察、好跑。这些周到的设计,都显示了山底村人的智慧和人民战争的力量。

经过全村老少一年左右的努力,山底村的地道修建有主巷1626米,双层地道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直通枯井的地道2条,通往距山底村1000余米太行山脚下的地道1条。还有指挥所、兵工厂、伤员治疗、妇女儿童躲避等设施,一应俱全。另外,通往附近王看村、宿风村的地道,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

山底村的双层地道设计,在全国抗战地道遗址中也是难得一见的,在抗战时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为鬼子进村发现地道后找不到人就往地道内放烟、放毒,山底村人就用棉被和土堵住门缝,既防止了毒气进来,又不耽误与鬼子战斗。

有了地道的掩护和便利的作战条件,变被动为主动,山底村民兵们依托地道战、地雷战,在大量消灭敌人的同时,有力地保护了自己,为扭转战局,扩大敌后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山底这个小村庄因此也被载入抗日战争史册,《新华日报》太行版和《人民日报》曾多次宣传报道;在1938年到1946年间,该村先后被太行地区行署、太行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支前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由于山底村地处半山区,良好的土质具有很好的黏性,可塑性强,不宜坍塌,历经70多年地道依然保存完好,是迄今为止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抗战时期的地道遗址。

地道内有保存完好的抗金地道、黏土地道、双层地道、河床地道、钟乳石地道、迂回地道;陷阱、枪眼、通风孔、防毒门、各种开关盖等作战工事,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攻击、防破坏、防封锁。地面上的瞭望台、村民家中的锅台、树洞、水井、碾盘底,都有伪装的地道和射击孔。地道遗址内由于地形原因高低不一,最高的地方高度有一米七左右,最低的地方不过一米,宽度也在一米左右。地道埋深五米至七米之间,地道遗址内常年温度在二十二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不会因为四季气候的变化影响游客参观。

曾经参加过地道挖掘的董福吉老人,是唯一健在的参与过地道战的自卫队队员,老人家现年95岁,身体尚好,思维清晰,他向我们讲述了当时挖掘地道的情形。在一次扫荡中,日军调动1000多日伪军,企图血洗山底村。山底村民兵班班长刘玉尚带领3个民兵利用高房工事,将敌人先头部队300多人阻击在村寨门前,敌人大部队赶到后,民兵们迅速进入地道,转到敌人背后出其不意进行打击。民兵们利用地道神出鬼没、灵活应战,敌人无计可施只得仓皇而逃。这次战斗缴获枪支百余支,子弹两千多发。地道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极大地提振了全村人民打击日寇侵略者的士气和信心。

山底村的地道始建于北宋末年,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969年珍宝岛战役发生后,在国家“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下,山底村对抗日地道进行了第三次整修,进行备战。不过,这次整修并没有太大的动作,基本还是保持了抗日地道的原貌。


Google
 
上一篇:石家大院
下一篇:唤醒北方最美古建筑群((3)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5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64]
 · 北京大观园 [36480]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2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93.75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