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来山风景区(2)
发表日期:2025年5月1日 共浏览2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怪石峪:
这条怪石嶙峋的山峪,北起清泉峡,南到飞来峰,西邻卧龙泉,东接翠竹园。这里的奇岩怪石为石灰岩结构,约成形于四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记,岩石之间为降红色酸性粘土,经亿万年风雨侵蚀,碳酸钙溶解变形,形成千姿百态的岩石。置身文心亭畔的巨石之上,但见奇松蔽日,怪石林立,有的像绵绵山羊,有的像怒吼的雄狮,有的像慈祥的老者,有的像差涩的少女,俨然走进了雕刻艺术展览馆,主人感到奇幻迷离,难怪古人有“具体浑成仙佛鬼,一拳浓缩岱恒嵩”的佳句。峪中岩石上,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刘勰亲题“象山树”最引人注目。另有知州、名僧及文人墨客的题咏多处。
仙书石:
定林寺前,柳桥下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滴翠沁绿;竹林上方,有一道弯弯曲曲的溪水,映着山容树貌,缭青萦碧,溪畔布满青苔的石板上,有天然形成的“清泉涧流”四个遒劲大字,这便是名闻遐迩的“仙书石”。《重修莒志》载:“系石之筋文构成,体兼行草,以水沃之愈显。”传说,早在浮来山形成之时,棋山寺那偷食人参果的小和尚,腾飞至此,立地成佛,抢占了这方宝地。而比他晚到的浮丘公心生一计,用龙头拐杖往石板上一划,立时凹凸起了“清泉涧流”四字,算是早作了记号,那小和尚不好争辩,此山就叫了“浮来山”。
莒子墓:
沿浮来山东麓北去2公里处,有一大型古墓,封土高20余米,占地34.7亩,这便是莒子墓,墓西北方有点将台,系当年护陵兵演练的指挥台。墓西南方约五百米处的山脚下有烧木炭遗址,是当年下葬时,烧制围棺木炭的窑场所在。 莒子墓内,埋葬莒子,但究竟葬的是哪一代莒子,尚无定考,据史料记载,莒子受封于周武王十三年,至战国时期,莒县被楚简王所灭,莒虽为子爵之国,但它自强不息,选贤任能,先后有子夏、曾子、叔文等为宰、为相。莒长期与晋等强国结盟,敢与齐、鲁、楚等大国抗衡,成为列国征战中的强者。“燕将乐毅伐齐,连破七十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鲁隐公屈尊于浮来与莒子会盟;凭借军事优势吞并过向国、灭掉僧国。最大疆域,东临黄海,西至蒙阴,南达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胶县境内,足见当年莒国的一度辉煌,当然在列国争霸,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莒国终于逃脱不了被大国兼并的结局。
啁鸡岩:
林寺前,飞来峰中腰,有一巨石突兀,这便是名见典籍的啁鸡岩。这块灰褐色的岩石,历经大自然风刀霜剑的雕凿,仍炫耀着矫健与雄伟。登上岩顶,鸟语在耳,清泉在目,漫山遍野一片葱郁。过去,这里是山鸡栖息的去处。夏日雨后,岩石上滴水不目,发出有节奏的唤鸡声,山对外开放闻听四方云集,故名“啁鸡岩”,意思是会唤鸡的岩石。
救生泉:
定林寺南去数十步,有一山泉名“救生泉”,据莒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捻军过莒,官兵迫杀,附近乡民入山避难,因水源不足,掘地尺许得此甘泉,故名。今在泉畔立有石碑,镌有“救生泉”三字。
卧龙泉:
在柳桥西面的石壁之阴,还有一泉,泉畔石碑,镌“卧龙泉”三个大字。泉口呈方形,泉的内壁砌一石雕龙头。当年所以如此修砌和命名,是根据一则民间传说。据说昔年有条恶龙,能呼风唤雨,伤害浮来百姓。浮丘公怒,乃将恶龙压在浮来山下,此泉为头.朝阳观“龙泉”为尾。浮丘公勒其永远吐水,造福山民。
|
|
|
上一篇:日照刘家湾赶海园(1)
|
下一篇: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