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山风景区(3)
发表日期:2025年5月1日 共浏览32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人文景观
主要人文景观有:法云寺、东镇庙、玉皇阁、碧霞祠、仙客亭、公喜亭、黑风口等。沂山为岩浆岩石质山地,以花岗岩、片麻岩为主,少有砂岩,岩石风化较好,土层下多有疏松母质。受地形和森林环境的影响,森林公园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0.8oC,年降水量为849.5毫米。
沂山现已成为集吃住休闲、旅游度假、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内有四星级沂山接待中心、观云台、避暑山庄、沂山宾馆等设施完备的宾馆。三个停车场面积7000多平方米,旅游商品综合门市部一处。沂山森林公园外部交通方便,县域内五条干线公路中,有三条(羊临、泰薛、潍傅路)分别从公园东、西、北通过,具备良好的可进入条件。每年的4月-11月份是旅游的最佳时节。
观云台推出的沂山全羊、沂山山鸡、槐花宴、神农药膳、农家饭等特色名吃,深受广大游客青睐。地方特产有:沂山红蘑菇、沂山板栗、山楂、沂山全蝎、冬虫夏草、何首乌 沂山玉竹、蜂产品等。
法云寺
法云寺是齐鲁佛教圣地的明证,该寺始建于东汉(84年)占地六十余亩。寺内圣水泉是全国七十二大名泉之一,原名天水,为汶河之源。寺内有:迎客松、蟠龙松、栗抱松等古树。
东镇庙
东镇庙位于沂山东麓,始建于太初三年(前102年),宋初建隆三年(962年)迁于现址,历经纷乱战争、朝代更替,是一部记录沧桑历史的长廊画卷。东镇庙现有三山门、将军殿、大殿、寝殿、钟楼、鼓楼等庙宇20余间。庙内碑林规模宏大是全国三大碑林之一。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不完全统计,有古碑360 余幢,其中御制碑文40余幢,御驾亲祭或御制祭文题刻16幢。
玉皇顶
玉皇顶为沂山主峰,因旧有玉皇庙而名,海拔1032米,周围层峦叠嶂,群峰起伏,绵延百里。玉皇顶秀拔穹苍,卓尔不凡,从不同角度远眺,若芙蓉,类笔架,犹龙虎,似鸾鹤,风韵各异,不可名状。山间多有雾霭缭绕,时显云海奇观。山半云平,顶露碧峰,似玉盘青螺,自古即被誉为蓬瀛仙境。若初秋多雨,森林谷地气候湿润,云蒸霞蔚,阳光折射,岚气映发,偶现极顶光环天象奇观,此时若登极顶,云环缥缈,山峦隐现,真乃如入仙境。
极巅较平,面积数亩,正中为“泰山祠”,《汉书》所载,为武帝太初三年 (10 2年) 立,俗名玉皇阁,1995年重修。祠后有周时所筑“楼观台”遗址,汉称观景台。东有望海台,有亭翼然其上。亭侧一巨石,横空斜出,名“探海石”,石身东倾,半踞半悬,似有坠落之危,险峻异常。晨登此石,可观东海日出奇观。南侧为天街,今石阶雕凿之痕依然。峰下太清洞,为道家著名洞天,深窈神秘。北与神农谷相连,松桧苍郁,植被丰茂,似绿海碧涛。西望诸崮,如龙盘虎踞,雄浑壮观。每当天气晴朗,夕阳西下,残阳返照,望诸峰皆凝碧若黛,加之霞光笼罩,彩云烘托,更是瑰丽如画,此即为“沂山晚翠接云端”,为临朐古八景之一。
郭雀寨
郭雀寨又名回头崮。景观以探古、寻奇为特征。东始万家坪龙山文化遗址,往西进入主景区。 其间三面环山,为“凹”字形,状似瓮。面积约5平方公里。崖壁巨松倒挂,藤葛蔓织。“郭雀洞”、“鹁鸪崖”,巨石复叠,摇摇欲倾,险峻难攀。
相传郭雀(后周太祖郭威)起兵创业之初,在此险要僻境,屯兵马,安营寨,亲临布防练武。寨墙、石碾、郭雀洞(屋)、斩人盆、绑人桩、监斩台等残迹犹存。郭雀洞,处峭崖半腰,险要而隐蔽,险岌不可攀,绕径至极巅山寨,再往下曳藤拽葛,方能而入。两巨大磐石上下之间为洞坎,边缘凿一泄水口,人卧其中与石表相平,外寻不可见,从内外望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数里内之活动尽收眼中。境僻而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穆陵关
穆陵关位于沂山东麓,保留基址最好的齐长城逶迤其巅,甚是壮观。是千里齐长城的最重要关隘,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关之一,为古代战略要塞,曾经引起当代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毛泽东的重视和评点。穆陵关,东有大弁山上的齐王行宫遗址和驻骅岩;西有齐威王点将台古城堡和邵家峪堆台山、桲根腿南山、草参亭北山峰火台遗址。景区中的普照寺、常将军庙、禅寺院皆传说众多而神奇,且多与帝王将相有关,如“齐威王坐的龙椅石”,刘墉老家养鱼池内倒影的“蛤蟆石”、齐威王“试剑石”,还有“骆驼石”、“灵龟石”,每块石头,都有美妙的故事、诱人的传说。
长城湖(大关水库),总库容2738万立方米,翠岭明镜,景致秀丽。点将台至凤凰岭一段长城(即内长城),蜿蜒湖岸,蔚为壮观。南有王陵冢和历史上历代帝王祭封沂山的准备之所草参亭以及东晋大将刘裕灭南燕时的祭天坛,这些遗址虽已淹入湖中,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仍留给后人以历史的遐想。
|
|
|
上一篇:沂山风景区(2)
|
下一篇:乳山银滩旅游度假区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