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1)
发表日期:2025年4月30日 共浏览2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古称彭蠡泽、彭泽、彭湖或彭蠡,在江西省北部。汇集赣江、修水、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湖口注入长江。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形似葫芦,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50~70公里,北部狭窄仅5~15公里。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平水位时湖面高於长江水面,湖水北洩长江。经鄱阳湖调节,赣江等河流的洪峰可减弱15~30%,减轻了长江洪峰对沿岸的威胁。鄱阳湖及其周围的青山湖、象湖、军山湖等数十个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丰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产鱼类100馀种,以鲤鱼为主,其次为青鱼、草鱼、鲢鱼、鱅鱼。贝、螺产量也较丰。
景点详情 秋水一线
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m,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m,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m(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m,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m。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石钟神韵
在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即湖口的东南岸,巍然耸立着石钟山。它虽然高不过50余米,但危崖临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视,如与天相连,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m。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登两山远眺,襟带江湖,波光浩渺,天高水远,洲渚回合,展现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云间峭峻峰”的独特景观,气势雄伟磅礴。
双钟山中,著名的是下钟山,突兀峥荣,傲然屹立于长江鄱湖之滨,犹如一把锁挂在湖口“门”前,故有“江湖锁钥”之称。每到多事之秋,便成为兵家之争之地。承平之世,则游人不绝,成为游览胜境。山上亭阁玲珑,回廊曲折。这些建筑结构优美,布局变化如画。“江天一览亭”面临长江,“大雄宝殿”雄踞山巅,“锁江亭”、“浣香别墅”、“怀苏亭”、“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等皆因势构筑,上下错综,左右散布,曲径沟通,回廊相接,庭院穿插,花墙点缀,显得处处通幽,美不胜收。
下钟山不仅人工园林优美,天然美景更引人入胜。山前长江的茫茫迷雾和滔滔江水把山的轮廓钩勒得格外嶙峋有致。若乘小船从石钟山脚下驶过,但见红岩壁立,岩壁上的青松直伸入天际,没入水中的岩石被浪涛拍打得玲珑剔透,一行行幽邃曲折的穴缝迎水而入,仿佛通向深深的远处。如登至山顶极目眺望,只见长江浩荡而来,一泻千里,鄱阳湖水万川归一,蜂拥而出。江、湖水的汇合处,水线分明,江流混浊,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划”出了一条奇妙的界线。石钟山以其雄奇秀丽的景色,吸引着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了许多诗文题记。尤其是大文豪苏轼夜乘小船,泊于绝壁之下,探访石钟,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成为后来脍炙人口的佳篇名记。
|
|
|
上一篇:龙源峡风景区(1)
|
下一篇: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3)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