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谷景区(2)
发表日期:2025年4月30日 共浏览1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传说
在怪石簇拥的锦绣谷中,有一块巨石,悬空伸出,宛如悬在凌空中的一座桥,人称“天桥”。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败逃至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忽然从天降下一条金龙,横卧在深壑之上,化为一石桥,待朱元璋纵马过桥后,顿时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天昏地暗,只见一道灼眼的蓝光将石桥击断。桥断后,云散日出,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这当然是神话传说,其实这里原来是一处巨大的断层,峰高壑深,峭壁连片,山崖上有一块褐色巨石伸向深涧,远远望去似一断桥。大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与美丽动人的传说,相映生辉,将游人带入了神奇的境界。
沿着依山小径而行,一座数十米高的孤石峰凌空拔起,竖在眼前。峰巅上有块巨石,酷似一个硕大无比的老人头,故称之人头石。其面容憔悴,形象逼真,连眉眼、皱纹都很清晰,维妙维肖。峰下有一洞,名锦绣洞。洞中可容十多人,并有天然石桌石凳,供人休憩。洞外有一股清泉,常年不断地流入洞中。进入洞中有置身仙境的意趣。
返回路上,缘崖西行至未,闻风而动,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垒垒乱石中,一块巨石横卧在巨石之 上,间成一洞门,这就是锦绣门。门窄且矮,仅容一个人俯首侧身而过。出锦绣门,挺胸抬头一瞧,顿生 “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快。门外竹隐深翠,四壁云山,又是一番天地。
人文景观
谷底有一溪流,名锦涧。溪上横跨一石桥,名锦涧桥。过桥有一路直达天池山顶。小道蜿蜒盘旋,号称九十九弯,系明代主要登山道,故称九十九盘古道。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御碑亭中的御碑,便是经此道运往山上。沿途道旁的峭壁上,石刻遍布,“白云天际”、“烟霞深处”、“半天”、“天池”等40余处。其中,要数欧阳修撰、五守仁书的《庐山高》题刻,名声最大。无论是诗意,还是书法,均堪称一绝。
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欧阳修自南京送母归葬故里,返职途中,游历庐山,并拜访同窗好友刘中允。他极为欣慕刘中允不愿同流合污,辞官隐居的高风亮节,借巍巍庐山喻他,执笔写下了寄兴深微的杰作---《庐山高》。
黄庭坚读了《庐山高》后,连声称绝,并欣然题跋:“庐山之美,既备于欧阳文忠公之诗。中朝士大夫读之慨然”。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时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赣南的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濠的叛乱后,游历庐山,偶得此诗,极为欣赏,将这首诗录于纸上,翰墨潇洒,痛快淋漓。过了7年,户部主事寇天 舆和九江兵备副使何斐将墨宝刻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的石壁上,并在其旁兴建了一座两柱单门、飞檐玲珑临眺到斜曛”,可惜原石坊在1938年被破坏,现石坊为1987年重建,然而,布满苔痕的巨幅诗刻,却古意浓浓,栉风沐雨400余年,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历史风景。
庐山锦绣谷,四时花繁,灿若锦绣,怪石嶙峋,雄伟壮观。 加之谷中时有云雾聚散,引起人们无限的想象,正如宋代诗人孔武仲所吟咏;江城三月芳菲尽,浅紫深绯到谷中。最是庐山佳丽处,我来萧飒已秋风
|
|
|
上一篇:婺源鸳鸯湖景区
|
下一篇:凤凰沟(2)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