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风景区<2>
发表日期:2025年4月15日 共浏览19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采石矶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五公里的长江东岸,自古以来就有“凤台东出无多地,牛渚南来第一矶”的美誉。采石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和武汉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长江三矶,而它更是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独领风骚,被誉为长江三矶之首。“采石山水甲江南”,唐代大诗人李白钟情于斯,曾多次登临吟咏,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以及“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等美丽动人的传说。而附近之青山,也正是诗仙最后的归宿。
翠螺山
翠螺山原名牛渚山、采石山。山体俊秀,绝壁临江,江中遥望,“似翠螺浮于水面”,由是被称之为翠螺山。翠螺山以秀丽称胜,而不乏奇险。山之西麓有“西大洼”,这里岩石裸露,崖陡谷深,草木葱茏。春天,梨花胜雪;秋日,红叶似火。一石一草,皆令人赏心悦目。“蜗牛尾”有临江巨壁,如刀斧削成,壁面纹理起伏,似一幅天然山水图画;崖端巨石数块伸出崖壁,如猛兽昴首长啸。江水奔流,浪拍云崖,气势壮观,堪可称险。游人倚翠螺、瞰长江,听林涛与江浪共鸣,看沙鸥与白帆互逐,犹如置身仙境。
万竹坞
万竹坞以竹类为主体,以竹文化为旨归,结合亭、廊、榭、桥等建筑小品,经营有年而最终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这片清幽世界里,生有十三属一百多种奇珍异竹,策杖万竹坞青石小径,清风拂面,绿影婆娑,不禁使人想起竹的虚心劲节,奇姿孤操。万竹坞内有粉墙黛瓦的圆梦园,古朴典雅的梦溪联袂等胜迹。圆梦园回廊壁上刻有历代画家写竹精品一百幅,廊柱上则刻有当代名家书写的古人咏竹佳联。游人经处,小桥流水,烟雨江南,如行画中。
栈道
采石风景区沿江栈道凌空飞架于临江的悬崖峭壁之间,南起三元洞,北至蜗牛尾,全长约800余米,呈带状布置,依山就势,起伏蜿蜒。沿途设有铁索桥、拱桥、穿山隧洞、观景台、休息广场等景点。游人置身于沿江栈道,可探寻绝壁临江的奇险,追忆古战场的硝烟和呐喊,还可以感受长江的浩瀚与悠远。游人穿行于沿江栈道,仰观绝壁、俯察江流,探奇怀古,思飘天地之外。
太白楼
位于采石矶西南一公里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太白楼原名谪仙楼。旧志载,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广济寺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风亭的同时,在寺前建谪仙楼,将太白像祭祀于楼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为“太白楼”,又将神霄宫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阁和璧的格局。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太白楼系光绪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资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洞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采石风景区内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传说湖南有三秀才进京赶考,行船途经采石,听到崖边有人呼喊他们的乳名,便循声而去,发现岸壁间有一洞口,遂进洞观察。这时,忽然江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其他船只均被风浪吞没,唯三人幸免。后三人皆得高中。为感神灵搭救之恩,遂捐资修建洞阁,称“三元洞”。三元洞精巧玲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整个建筑依山傍水,洞内有洞,别有洞天。山洞嵌于崖壁之间,下落无地,如莲花自水而出,水拍洞边悬崖,雪浪滚滚,探身俯视,似登危楼,令人目眩。被誉为江南天然胜景之一。
广济寺
广济寺旧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东吴赤乌二年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历代文人雅士常来寻幽探胜,宋代梅尧臣曾泊舟采石矶,游广济寺,赋诗曰:船从山下过,直上见僧轩,系缆登采石,援崖到寺门。短篱遮竹漾,危路踏松根,却看苍江底,帆归烟外昏。殿上有联曰:“经传白马,寺创赤乌”。殿东侧有“赤乌井”,为三国赤乌二年(239年)建广济寺时所掘,是采石矶最古老的历史遗迹。广济寺虽有广济天下寒士、普渡众生之意,但好梦难圆,难免于兵火,几轮重建,只有门前古井,默默见证千年沧桑。
|
|
|
上一篇: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
|
下一篇:丫山花海石林风景区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