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2)
发表日期:2025年3月27日 共浏览17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岱石庙(古称石梁崒),庙的后壁有“云岫”和“石破天惊”摩崖。岱石庙供奉汉代创立“天人感应”说的董仲舒,因他谥岱石尊王,故以此称庙。庙前石牌坊全部用长屿白石建砌,中间匾额为“天人合一”四字,石刻槛联为:“一水洗心消俗虑,千峰耸翠礼前贤。”从石牌坊入内,两旁幽篁秀竹,景色宜人。进二门有屋二进,第一进楼房七间,后为石板道地,左侧有听音岩,驻足细听,从石壁中传出流水声,清脆悦耳。大殿在洞内,洞深25米,宽36米,高约30余米,上有透天洞,阳光从此处射入大殿。洞内有洗心泉,细水长流,从不干涸。泉水清冽甘甜,人称“仙水”,居民争相汲取。清黄宝醇有诗咏其地:“蹑屐穿云雾,迎人鸟语喧。颓垣衣野藓,怪石戴山花。寺小钻崖出,峰高撑日斜。一尘都不染,风景似仙家。”
石梁洞,也称深苔古洞。洞深约3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石梁洞记》记载,约在康熙年间(1662—1722)即有僧人来此结茅为庵,叠石为龛。咸丰年间(1851—1861),有人在此修建五层楼。洞中现存匾额一方,文为“天开丽日”,笔势苍劲。下款无法辨认,据传为阮元所书。原大门左行横额为“洞古苔深”,后人为了突出“洞”字,倒读改称为今名。清黄际明《游石梁洞》诗:“……四壁矗巨崖,如擘巨灵掌。洞顶石嵯岈,欲坠不敢仰。”可以想见其地的奇特风光。现在,从大门至二门有石板南道,夹道花木葱茏。进入二门为天井,中有圆形花坛,栽植名种牡丹和天竹。五层楼屋已不存在,现为两层,接待老年人来此休养。倚墙有几竿修竹,墙外多植梧桐、枫、樟。
上方洞:乾隆年间(1736—1795)有尼姑依岩壁建庵屋三间。山上有一股清泉泼洒而下,如珠帘漫垂檐前,日光照射,恍若彩虹闪烁。大雨之后,飞流直下,声如惊雷。
观音堂,堂内外两重围墙,墙上爬满藤蔓。两墙之间种植花木,可见榴花照眼,秀竹摇风。入内墙有两石洞,一洞上有悬崖,崖顶向外伸展,西侧有一巨石拔地隆起,状如廊柱,支撑欲倾之悬崖,故名廊柱岩。廊柱岩之内有二层楼屋五楹。另一洞即观音洞,内供观音菩萨。洞中有透天洞,高约6O米,洞口有怪石突出,人称“济公帽”,形象逼真。
观夕洞是双门洞景区主要景点之一,只是洞体更雄奇,恢宏。计有308个洞体、面积竟达5.38万平方米,由近年开发。被授于“浙江省优秀景点建设”称号。洞内巨大石雕弥勒佛像高5米,宽7米。大佛慈颜,使人见之生喜,知名品牌有亚洲第一之称的岩洞音乐厅,曾因2002年4月28日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岩洞音乐会”而蜚声海内外。有直径2.12米的石雕大碗,已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石文化长廊:33尊石雕壁观音。洞顶多处穿通,天光云影照得洞内通明,游人有身在世外桃源之感觉。
崇国寺,据明嘉靖《太平县志》载:晋咸和(326-334)年间,一闽僧航海经过此处(当时崇国寺前尚是沧海)、见林壑中发出奇特光彩,立即登岸,插竹为记、而后于此建寺取名普光寺,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崇国寺)、以后该寺几遭毁坏,几经修复。至80年代寺庙再次重修。至今雄姿焕发。崇国寺建造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仅迟于中国著名的杭州灵隐寺4年,较天台山国庆寺268年。崇国寺四围,古柏参天,风景宜人,登上寺后大鹏顶,可见东海天水相连。上洞、中洞、下洞、位于崇国寺对面楼岙山由10多个洞窟组合而成,有的透天,有的重叠。洞壁陡立、曲折深遂,如同迷宫。被僧、尼、道作为清修的洞天福地。
翠鸟谷长约200米,谷中有一瀑布,下为深潭,游鱼如棱,谷中绿树翠竹成林,为翠鸟的乐园。苦竹是野山特产,株矮小,枝叶茂,青翠可人,是制盆景的好材料,竹林中有天然石笋,高十米许,与竹林配成天然盆景。
|
|
|
上一篇:台州天台山风景名胜区(2)
|
下一篇:宁波九峰山旅游区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