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风景名胜区(2)
发表日期:2025年3月25日 共浏览23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法雨寺
法雨禅寺又称后寺,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劝法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济、法雨二寺领朝廷赐帑,同时兴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禅师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三年,将所募财物用以建圆通殿,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诸菩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成为名动江南的一代名刹。2006年05月25日,法雨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法雨寺又叫“石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初名“海潮寺”。万历三十四年(1601),改名为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建大殿,并赐匾额“天花法雨”,于是改为“法雨禅寺”,后经历年扩建,法雨寺逐渐成为普陀第二大寺。
佛顶山
佛顶山又名白华顶、菩萨顶,为普陀山之主山。山分支脉,分别向南、北、东伸延,主峰海拔291.3米,从远处眺望,诸峰若拱,峰顶垒垒如杯瓢,覆于积水之上。峰巅方圆平坦,宽广约20余亩。巅峰建塔,塔上置灯,曰“天灯台”。后又修筑一座望台,登临此台,极目远眺,可观赏普陀洋和莲花洋辽阔的山海景色。白华顶时有云雾缭绕,誉称为“华顶云涛”,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华顶云涛”是普陀佛国景观壮丽之神。或烟涛滚滚,远近山峰在云海中像一座座浮岛,悠忽之间,却又云遮日霾,空水难辨;或一时四山之巅被云雾阻塞,烟峦一抹;或四山突现,如幻来之海市蜃楼。
千步沙
千步沙南起朝阳洞,北接法雨寺,绵亘1500米,沙质纯净细滑。千步沙又被称为千步金沙,全长1270余米,因其长度近千步而得名,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千步金沙。千步沙沙色如金,纯净松软,又如铺茵设席。千步沙在普陀山东海岸。自几宝岭北麓至望海亭下一片沙滩,长约1750米,称千步沙,为普陀山上最大的沙滩。沙面宽阔平缓,沙质柔软细净,北端有一巨石植根沙间,水落则石出,上书“听潮”二字,均出自吴兴书画家王震手笔。向上有石阶通往望海亭。登亭远眺,漫漫瀚海一望无际。目前,千步沙已开辟了海滨浴场和海上娱乐中心。
|
|
|
上一篇:朱家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
|
下一篇:普陀山风景名胜区(3)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