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自驾旅行 >>自驾游目的地信息

倪翁洞
  发表日期:2025年3月12日  共浏览18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倪翁洞,在浙江省仙都初砀山上。由大小3个洞组成。洞前好溪蜿蜒,鼎湖在望。传古时有倪某隐居于此。洞口石上刻有唐李阳冰所写“倪翁洞”三字。

景点详情
该洞位于“阳谷三窍”最北。洞高二丈,方五太。洞有两口,一为东北,二为东南,洞正中有楷书“初阳谷”三大字。《仙都志》云:“宋嘉泰间郡人陈百朋《括苍续志》云:‘洞正属仙都山,练溪旁。初阳谷中崖上有洞名三字,或云李阳冰篆。’”其中“初”字,缺一点,只有在清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时,才可补全,持续时间极短,机遇十分难得。


  在东南洞口处,立有三角锥体山石一块,石的南面、有篆字“倪翁洞”三字,是唐缙云县令李阳冰所书。李阳冰是唐代小篆书法大家,《宣和书谱》称:“方时颜真卿以书名世,真卿书碑,必得阳冰题其额,欲以擅连壁之美,盖其篆法妙天下如此。”“议都以‘虫蚀鸟迹’语其形,‘风行雨集’语其势,‘太龙泉’语其得,‘嵩高华岳’语其峻,实不为过论,有唐三百年以篆称者,惟阳冰独步。”李阳冰所书碑版,据史籍蓍录,可见者六十五通。宋时存世尚多,元明后大都亡失。

  虽经重刻,亦多见失真,且盛名之下,必多伪托。据《缙云县志》扎载,李阳冰在缙云的篆书真迹作吕有十通。现存世者仅为四处,即倪翁洞、黄帝祠宇、城隍庙碑(宋拓)、忘归台记(残)。倪翁,《仙都志》:“古老相传昔有倪长官隐居于此,今失其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称“缙云之隐者。”

  黎明在此可望一轮红日于马鞍山颠喷薄而出如烈马驮日,竣灿夺目。倪翁洞,又名初阳谷,位于鼎湖峰西练溪边初阳山上,相传老子学生,越国大夫范蠡的老师计倪,嫉俗遁世,隐居于此而得名。洞中留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文人摩崖石刻达 60 多处,是仙都风景区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阳谷有三个石洞并连,玲珑剔透,圆如米筛,又称“阳谷三窍”。每当旭日东升,有一缕阳光射透三洞的奇迹。从“半壁池”入,过曲径拾石级而上。 主洞高大宽敞顶如园盖,地面平坦,洞前有巨石如屏,石室十分幽静而雅致,洞顶有碗口大的石孔,相传为古人夜读挂灯处。洞中留有唐朝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摩崖石刻、行、楷、隶、篆齐全,琳琅满目。最珍贵的是唐代小篆书法家李阳冰(曾任缙云县令)题的”倪翁洞”三字。 据说古代一位姓倪的官员,嫉俗遁世,隐居于此,但未留下姓名。唐朝李阳冰任播云县令时称之为倪翁,并于公元759年攀书“倪翁洞”三宇,刻于洞口,立巨石之上。后人修建“凭虚阁”以保护书法,至今石刻无损,字迹清晰。


  明朝刑部尚书鞘志(号旭山)和御史樊献科(号斗山),也曾先后隐居于“两谷洞”,因此石壁间有“旭山”、“斗山洞天”等题字。1980年4月,缙云县委将“倪翁洞”和仙都风景区的岩壁石刻,列为历史文物加强保护。 倪翁洞景点其他景观有:老鼠偷油、独峰书院、问渔亭、舅轿岩、月镜岩等。 月镜岩:东蒙岩与五老峰之间,有一簇岩石,形似一群仙女,遥对着好山上的“月镜”在梳妆打扮,故得名“仙女照镜”。 相传古时有一群仙女感到天上寂寞,欲下凡游玩。于是在群玉台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然后载歌载舞,乐声传到人间。在正北方望龟洞住着修炼的和尚,听到悦耳的仙乐,悄悄地到仙人礁偷看,只见仙女们在快乐地歌舞,瞪直了眼,入了神。就这样成了化石。

Google
 
上一篇:仙霞关
下一篇:黄岩(2)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1]
 · 北京大观园 [3639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19.14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