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 12 号,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融宗教活动场所、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于一体。以下是关于雍和宫的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王府时期:雍和宫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原为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 “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康熙皇帝驾崩,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三年(1725 年),胤禛将原来的亲王府改为行宫,始称 “雍和宫”。 寺院时期:乾隆九年(1744 年),雍和宫正式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清政府拨国库巨资,由雍正皇帝谕封的国师三世章嘉活佛主持宫改庙的建设。此后,雍和宫成为清廷管理京师、承德、五台山政教事务的中心,也是培养民族宗教人才的基地。 近现代以来:民国时期,雍和宫随着皇权的倾覆失去了往日的派头,珍宝被掠、僧员大减、殿堂残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 1950 至 1952 年间两次拨巨款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缮。1961 年 3 月,雍和宫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 年 2 月,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社会开放,并于 1983 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建筑布局 中路建筑:为寺院主体建筑,在由南至北约 400 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七进院落,以及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六座主殿。 东路建筑:主要有钟楼、讲经殿、东配殿、永康阁等建筑,是僧人研习经学、举行法事活动的场所。 西路建筑:设有鼓楼、密宗殿、时轮殿、西配殿、延绥阁等,也用于开展宗教活动和供奉佛像等。 主要建筑 雍和宫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原为雍亲王府银安殿,乾隆九年(1744 年)改庙后为雍和宫庙宇的正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正中供释迦牟尼佛,西侧供燃灯佛,东侧供弥勒佛,两厢供有十八罗汉像。 永佑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原为雍亲王胤禛寝殿,乾隆九年(1744 年)改庙后称为 “永佑殿”,是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 2.35 米的檀木雕佛像,中为无量寿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殿内西墙供绿度母补绣像,东墙供白度母画像唐卡。 万福阁: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到十五年间(1748-1750 年),殿高 25 米,是雍和宫寺庙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阁内正中供 18 米高弥勒菩萨像,佛像主体材质为一根 26 米白檀木,其中地上 18 米雕为佛像,地下 8 米立为基础。 绥成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 年),是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也是最后一进殿堂。殿内正中供奉白伞盖佛母像,西侧供奉白度母像,东侧供奉绿度母像。
文化特色 文物收藏:雍和宫设有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包括古建筑、碑刻等不可移动文物和佛像、唐卡、法物法器等可移动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节庆法会、金刚驱魔神舞、佛教音乐、腊八舍粥、坛城制作技艺、面供制作技艺、藏文字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