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内的慈氏阁及其历史背景
发表日期:2025年3月6日 共浏览29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隆兴寺内的慈氏阁是一座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宋代建筑,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建筑特色 结构布局:慈氏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其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法,减去了底层位于佛像前面的两根内柱,使空间简洁明朗,便于游人观瞻礼佛。 叉柱造结构:慈氏阁是中国现存经典的 “叉柱造” 楼阁式建筑之一。叉柱造是辽、宋、金时期楼阁式建筑处理上下层关系的重要技术特征,将上层柱脚叉于下层柱头斗之上,这种结构体现了古人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当时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准。 永定柱造法:慈氏阁檐柱采用 “永定柱” 造法,即在檐柱外附一柱以增强支撑力,柱下以樟木为 “跗”,裁柱入地从而使其固定。这种做法在唐以前较为常见,宋代逐渐被淘汰,而慈氏阁的永定柱是唐宋古建筑中仅存的实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供奉佛像 阁内供奉着一尊高达 7.4 米的北宋木雕天冠弥勒菩萨立像,为国内最古老的独木佛像。这尊弥勒菩萨像身躯伟岸,跣足立于莲台之上,面目慈祥,头戴天冠,正中饰有一尊坐佛,身着天衣,长裙齐足,璎珞周身,飘带垂地,身后为高 8.8 米的火焰背光,以卷草纹样为主,内饰花卉,外镂火焰,光彩夺目,金碧辉煌。 历史背景 始建与重修:慈氏阁始建于北宋时期,历代多有维修,1956 年曾落架大修。 木料来源:据《隆兴寺志》记载,此弥勒菩萨为 “宋河漂木佛,系独木雕镌”。寺内三通石碑均记述北宋开宝四年(971 年)修大悲阁的木料自五台山顺滹沱河漂至镇州(今正定),择其最大者雕制了弥勒菩萨像
|
|
|
上一篇:白马寺的游览线路
|
下一篇:金山寺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