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国宗教 >>著名宗教圣地

榆林窟
  发表日期:2025年2月28日  共浏览34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榆林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瓜州县城南约 76 千米的南山峡谷中两侧砾石崖壁的石窟,又名榆林寺、万佛峡和上洞子等,以下是关于榆林窟的详细介绍:
基本概况
得名由来:因榆林河(又名踏实河)从峡谷中穿流而过,两岸榆树成林,石窟因此得名。
洞窟分布:洞窟分上下层共有 43 个,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其中东崖 32 个、西崖 11 个。现存彩塑 270 余身、壁画 5200 余平方米,是仅次于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宝库。
历史沿革:大约始凿于北魏时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开凿和扩建,形成如今的规模。其中唐窟共有 14 个;五代、宋时期,新建和重修洞窟共 23 个;西夏、蒙元时期,新建和重修洞窟共 16 个。
洞窟形制
中心塔柱窟:这种窟形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窟内有中心塔柱,柱四面开龛造像,供信徒绕塔礼拜,如榆林窟中的一些早期洞窟采用了这种形制,为佛教修行和礼拜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布局。
中心佛坛窟:主室方形,中有佛坛,佛坛上放置佛像等彩塑。例如榆林窟第 25 窟就是典型的中心佛坛窟,这种窟形使礼拜者能够更直接地面对佛像,营造出庄重的宗教氛围。
大像窟:窟内塑有大型佛像,以突出佛像的雄伟壮观,展现佛教的神圣与庄严,给信徒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壁画艺术
题材内容:
佛教经变画:有《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净土变》《法华经变》等,通过宏大的画面和丰富的细节,描绘了佛教中的极乐世界、佛国净土等场景,向信徒传达佛教的教义和理想境界。
佛像画:包括千佛、说法图、弥勒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各种佛像,这些佛像形态各异,或庄严慈祥,或慈悲怜悯,展现了佛教造像的艺术魅力。
密教图像:如坛城图、明王像、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反映了西夏、元等时期密宗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史迹:有《牛头山组画》《唐僧取经》等,其中唐僧取经故事进入经变,悟空已变为猴像,是研究《西游记》故事演变的重要资料。
装饰图案:用于藻井、圆光、边饰、地毯等方面,装饰纹样有团龙、翔凤、麒麟、天马、莲花、宝相花等,结构严密,色彩清丽。
艺术风格
唐代:壁画色彩绚烂富丽,人物丰腴健美,构图严密而富于想象,线描精细柔丽、潇洒流畅,如第 25 窟的 “弥勒净土变” 和 “西方净土变”,展示了唐代绘画的精湛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五代、宋:内容风格大都承袭前代,但也出现了敦煌石窟少有的题材,如五代 32 窟西壁的《梵网经变》,五代第 19 窟前甬道的《地狱变》等。
西夏:一方面继承了唐宋以来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又融入了党项族的民族特色,如第 2 窟的 “水月观音”,画面意境静谧深邃,将写实和想象与装饰融合为一体。
元:在艺术风格上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有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等方面体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榆林窟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如供养人画像,包括曹氏归义军政权的统治者及其眷属、大小官吏,以及与曹氏联姻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者等,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艺术价值:榆林窟的壁画和彩塑艺术成就极高,其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
科技价值:壁画中描绘的生产、科技等画面,如西夏第 3 窟的《锻铁图》《舂米图》《酿酒图》《犁耕图》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水平,为研究古代科技史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

Google
 
上一篇:炳灵寺游览线路
下一篇:榆林窟的壁画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0]
 · 北京大观园 [3639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00.00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