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国宗教 >>著名宗教圣地

炳灵寺石窟
  发表日期:2025年2月28日  共浏览39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是我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以下是关于炳灵寺石窟的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早期开凿:炳灵寺最早称为 “唐述窟”,据释道世《法苑珠林》记载,其开凿历史可上溯到公元 265 年的 “晋泰始年”。1962 年在 169 号窟中的第 6 龛发现西秦 “建弘元年(公元 420 年)岁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 的墨书题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现存石窟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造像题记。
发展与繁荣:此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断开凿、营建、修葺、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唐代,唐述山成为佛教丛林,改称灵岩寺,石窟建造活动频繁,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
藏传佛教影响:公元 763 年,吐蕃占领陇右地区后,藏传佛教文化开始对炳灵寺石窟产生直接影响。元代萨迦时期,萨迦教派僧人入驻炳灵寺,对前代洞窟内的壁画进行了大量重绘。其后噶举派、噶当派等也在炳灵寺有所传播和发展。格鲁派兴起后,对炳灵寺的寺院建筑、洞窟、壁画等进行了多次重修、重绘,并新开建了一些洞窟。
建筑特色
石窟分布: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分布在大寺沟两侧的红沙岩上,洞窟层层叠叠,栈道曲折盘旋而上。
洞窟形制:炳灵寺石窟的洞窟形制丰富多样,有平面方形、低坛基、穹窿顶窟,如北魏时期的 126 窟;也有平面长方形、低坛基、平顶窟,如北周时期的 6 窟;还有平面方形、平顶窟,如唐代的 3 窟等。
主要景观
第 169 窟:是炳灵寺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原为一个天然石洞。窟内现存佛龛 24 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佛龛为第 6、第 7 龛。龛内塑有佛、菩萨像,佛像造型生动,表情丰富,菩萨高发髻,面部表情与佛像基本相同,衣饰华丽。佛、菩萨的背、项光也施彩绘,背光内绘伎乐。
第 126 窟:开凿于北魏,是具有典型 “秀骨清像” 风格的洞窟。平面方形、低坛基、穹窿顶窟,龛内正壁雕并坐二佛及二菩萨,北壁雕一交脚菩萨及二菩萨,台座下雕二只狮子。全窟共有雕像 112 尊,是炳灵寺北魏石窟中造像最多的洞窟。
第 6 窟:创建于北周,平面长方形、低坛基、平顶窟。南北两壁雕菩萨立像各一尊,壁上绘有宝树、千佛,南壁下方还画有 “猴王本生” 故事的壁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洞窟。
第 3 窟:始建于唐代,明代重绘。平面方形、平顶窟,窟内正中凿一四坡顶方塔,塔为单层、方形盝顶,整体及细部均具有初、盛唐的风格,是研究唐代建筑和佛教石窟形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艺术价值
雕塑艺术:炳灵寺石窟保存了大量的石雕像,这些雕像风格各异,西秦时期的造像剽悍雄健,具有西域佛教艺术风格;北魏时期的造像呈现出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 的中原艺术特征;北周至隋代的造像则从细颈细腰、秀骨清像转型演变为形体丰满、挺拔秀美的造型风格;隋唐时期的造像丰满夸张,艺术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Google
 
上一篇:克孜尔千佛洞游览线路
下一篇:炳灵寺石窟的壁画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0]
 · 北京大观园 [3639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28.07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