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千佛洞
发表日期:2025年2月28日 共浏览15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克孜尔千佛洞又称克孜尔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约 7 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 开凿年代:大约开凿于公元 3 世纪,在公元 8-9 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洞窟数量:有 4 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 236 个,现存洞窟总数为 349 个。 文物遗存: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 81 窟存有精美壁画,遗存约 10000 平方米壁画和部分彩绘塑像,以及多处窟前建筑构件遗迹。 建筑特色 洞窟种类: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 中心柱式石窟: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券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 “本生故事” 等。按顺时针方向进入后室,可观看佛的 “涅槃” 像,然后再回到主室,抬头可观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弥勒菩萨说法图。 壁画艺术 题材内容:壁画题材主要是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来往、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的画面。其中,佛教本生故事画最为精彩,许多本生故事画都描绘在石窟的券顶上。 菱格构图:壁画采用别具一格的菱格构图形式,将券顶划分成许多的菱格,每一菱格绘一则故事。由于菱格的空间较小,画师采用最少量的人物和衬景,并选取最能概括故事内容的典型情节,将复杂的故事巧妙地表现出来,画面十分简洁明快。 历史价值 佛教传播重要见证:克孜尔千佛洞是佛教传入中国西域后最早产生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重要桥梁,见证了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与发展,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价值极高:其壁画艺术融合了古龟兹画师非凡的智慧,既有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艺术的巧妙接受,形成了独特的龟兹风格。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线条粗犷有力,色彩鲜艳明快,“飞天” 等形象更是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元文化交流体现:克孜尔千佛洞处于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石窟中的壁画、建筑等不仅反映了佛教文化,还体现了当时西域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族风貌等,是研究古代西域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与开发 保护措施:1961 年,克孜尔千佛洞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加强洞窟的监测和维护、防止壁画褪色和脱落、控制游客流量等,以确保石窟的文物安全。 旅游开发:作为国家 4A 景区,克孜尔千佛洞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目前,景区采取了分组参观、有讲解员带领、限制拍照等措施,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
|
|
上一篇:麦积山石窟游览攻略
|
下一篇: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