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麦积山上,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以下是关于麦积山石窟的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始建与早期发展: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后秦姚苌、姚兴父子 “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5 世纪中期至 7 世纪初期是其连续大发展期,北魏时期开凿石窟数量最多。 中期发展:西魏时期因袭前制,引发新一轮开窟高峰;北周时期秦州历任军政官员笃信佛教,极力扶持佛教发展,麦积山石窟得以进一步发展;隋代的开窟造像多利用前代洞窟间隙进行,并修凿了东崖大佛,隋文帝还将高僧智仙的舍利分葬于此,促进了石窟的发展。 衰落与保护:7 世纪初至 11 世纪初,两次大地震使山体严重破坏,崖面中部近百个洞窟被震毁,窟群分为东西两个区域。11 世纪初至 13 世纪中期有过大规模重修。13 世纪中期以后进入衰落时期,元、明、清各代仅有少量塑像或彩绘活动。不过也正因这段时间外界鲜有人知,使其避免了战乱、盗窃等人为破坏,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建筑特色 洞窟布局:麦积山石窟的洞窟 “密如蜂房”,栈道 “凌空飞架”,层层相叠,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仿木殿堂式建筑: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 “散花楼”,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 艺术特色 泥塑艺术: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有 “东方雕塑陈列馆” 的美誉。这里的泥塑保留了古代较多高级艺术颜值的原作,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 壁画艺术:尽管由于受潮等原因,许多壁画已经剥落,但仍保留着北朝时期的一些特征,如西方净土变、涅槃变,以及一些关于本生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城池、殿宇、车骑以及衣冠服饰等内容,融合了汉文化的特色,其中飞天形象以泥塑、雕刻、绘画和薄肉塑四种不同的方式呈现,是中外文化融合的杰作。 代表洞窟与造像 第 44 窟:正壁的主佛像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线条飘逸,质感厚重,佛像面容端庄秀美,神态慈祥,被视为麦积山石窟的代表佛像之一。 第 121 窟:窟内的佛弟子窃窃私语,生动地表现出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充满生活气息,体现了当时艺匠们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素材进行创作的特点。 第 133 窟:其中的小沙弥立像神态天真,微笑迷人,被誉为 “东方微笑”,是麦积山石窟造像中的经典之作。
第 45 窟:窟内的 “千手千眼观音” 是中国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造型最为逼真、技法最为精湛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被誉为 “中国古代塑像之冠”。 文化价值 宗教价值:麦积山石窟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艺术价值:麦积山石窟的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历史价值:麦积山石窟历经十余个王朝、1600 余年的开凿和修缮,保存了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特征和审美观念,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