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道教在历史上经历过哪些重要事件?
发表日期:2025年2月21日 共浏览38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齐云山道教在历史上经历的重要事件如下: 唐朝奠基:唐乾元年间(758-760 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下,结庵焚香,绝粒修真,开创了齐云山道教的历史。 南宋初兴: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 年),道士余道元自黄山云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创建了佑圣真武祠,塑真武大帝神像供奉。相传真武大帝神像是由百鸟衔泥塑立而成,特别灵验,故而香火日盛,为齐云山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元代发展:宋、元两朝,齐云山道教基业初奠,为后续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代鼎盛: 明永乐年间:永乐十年至十五年,张三丰频繁往来于武当山、齐云山两座道教名山之间,使得两山道业交往甚密,“玄帝香火,日在武当,夜在齐云” 广为流传,齐云山有 “江南小武当” 之称。永乐十一年(1413 年),张三丰还从武当山携来一株榔梅树幼苗,栽种于洞天福地前。 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为求子嗣,派遣时任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汪宏来到齐云山求嗣,灵验之后,齐云山得到重视。嘉靖十一年(1532 年),世宗除敕建 “玄天太素宫” 外,还设置真人府,配备各级道官,并授命江西龙虎山正一派嗣汉天师府天师驻留齐云山,负责建醮修院,完善道规等,齐云山香火日盛,逐渐成为江南著名的道教圣地。 明万历年间:万历十五年(1587 年),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登封桥,寓意 “步步登高”,体现了当时齐云山道教文化与当地民俗的融合。 清代波折: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湘军、太平军连年征战,江南地区受损严重,齐云山的道观多有荒废和损毁,道教规制相继松懈。 民国维持:民国时期,齐云山宫观道院尚有很多,香火旺盛,月华街一带香客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新中国变革:新中国成立时,山上有道士及家属,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土改,山民分得土地,形成了农业生产为主、宗教活动为辅的新生产模式。
|
|
|
上一篇:青城山朝阳洞道观的建筑装饰中使用了哪些具体的道教符号和图案?
|
下一篇:齐云山玉虚宫的建筑布局有何讲究?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