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山(3)
发表日期:2025年2月18日 共浏览17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主峰
五女山怎么看都像一只靴子,在半山腰处突兀而起的主峰,断壁悬崖刀削斧劈,如靴筒,靴底桀骜地伸向天空,高空俯瞰,南北两端向东部凸出,中部内凹,一个清晰的脚印,印在辽宁恒仁的山水之间,印证了一代雄主朱蒙开辟高句丽七百年霸业的历史足迹。脚印永远地留在恒仁的土地上。脚印是由一座山城砌就。
城垣
五女山的城垣天作人合!一类是天然墙,利用山间陡峭的悬崖或凸起的山脊直接作为屏障,分成峭壁墙和脊墙两种。人工墙采用石材筑成,墙外壁用大石条起基,上用楔形石逐层叠加垒筑,墙内以楔形石错缝叠压,与外墙犬牙交错相互咬合,石与石之间形成巧妙的力学制约关系。
楔形石
楔形石,中国城池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先例,高句丽人把自己的智慧砌在石头缝里。我仔细地端详着楔形石,粗粝的石头逾经两千年依然故我,与此同时在中原内地的那些精美的秦砖汉瓦,却大都化为泥土。山是石的母体,石筑山城,子归于母的怀抱,血脉相连,山在,城在。楔形石砌就的山城城垣,是五女山最重要的实物遗存,从建筑学,军事学对它进行学术分析是专家学者的业务,一个普通人眼中的的山城城垣,是城依于山的高句丽智慧。山是一座城。一座楔形石与峭壁断岩筑起的山城。朱蒙走了,带着高句丽第一代王的霸业与雄心,五女山顶峰,留下了一个石雕的脚印。
城门
有城必有门,城以据险,门以通达。五女山有三座城门。南门位于山城东南角,宽约2米,西侧为楔形石铺砌就的城墙垛头。东侧断崖,下临深谷,一条羊肠小道如攀附山岩的古藤,自山顶垂到谷底,山岚雾气间时隐时现,即使千军万马,要想破城,只能沿小道依次而上,南门就成为一处险要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非妄语,天险助人,非人力可为。东门砌于两墙之间,仅有豁口,门已无存,依稀遗迹,遍布苔草之间。两门位于主峰西部,筑于一条山谷的上口,山谷底宽上窄,两侧山崖壁立,门借山势,天然关隘。门道宽3米,尚存有门阶,枢础石,门内左右两个警卫室,门与崖缝隙处以楔形石封堵。三门三势,纯天然,半人工半天然,纯人工,凭山拒险,在冷兵器时代,门和墙的位势与牢固程度决定了山城的防御能力。
浑江
冬末初春,残雪微笑,五女山下的浑江镶着一圈晶莹的银边。山城的城垣隐在疏落的柞树林中,城墙上的苔藓已是斑驳的褐黄,如沧桑农夫脸上的老人癍。环山巡逻的马道上落叶婆娑,风吹过,飒飒的响声坠落山谷,山谷间迷蒙的雾气托住这历史的回声,苍穹幽淡,一脉肃穆旷远的意境。天地寂寂,古风悠悠,极目山下,春尚早,农人未开犁,渔人未撒网,只有八卦形的恒源县城静静地卧在浑江边上。半日踏寻山城的疲劳,斜卧苍苔,展开一卷《高句丽史话》,得得的马蹄声从字里行间跳跃到巡山的路上,渐寻渐远,隐没到荒寞萧索的林中,空气中飘着一种捉摸不定的声息。
土台
一座微微突起地面的土台,寂寞地盘卧在五女台顶峰的中央,残存的六块青石柱础依然固执地站在两千年前的位置上,规制与形态在向后人夸耀着自己的身份,分明是王宫的遗址。
考古的专家们从柱础旁边的泥土里挖出了一些典型的高句丽竖耳陶罐,还有一些铸有“五铢”,“大泉五十”字样的铜钱,分明是西汉的货币,高句丽王朱蒙也花汉家的铜钱?山城无语,朱蒙带着他的嫔妃,重臣,将士,百姓匆匆地走了,没有答案,只留下一座空城,几处遗址。
|
|
|
上一篇:鞍山千山风景区(3)
|
下一篇:查干湖(2)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